日前,杭州市临平区国家级开发区——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出炉,迎来2022年首季“开门红”。
一季度,经开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246.32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实现75.61亿元,增长14.3%;有效投资实现34.48亿元,增长50.1%。
保持两位数高位增长的背后,是经开区立足“稳”字当头,全力围绕生产力恢复,坚持防疫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这当中,既离不开清晰的工作思路,更离不开“开发区人”的艰辛努力。
而给予这些努力赋能的,正是不断升级的各类改革。
在经开区许多企业的“未来工厂”里,数字化成为项目品牌竞争力的一个秘诀,已经成为推动工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经开区作为一个实体工业经济平台,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正彰显出比以往更加“智慧”的发展格局,就如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一双可以翱翔的“翅膀”。数字化和其他技术、服务一起,正在赋能所有进驻企业,实现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开门红”不仅仅是指已有产业的快速增长,吸引投资也是其内涵之一,因为产业规模及其聚集效应是撬动开发区经济辉煌的重要支点。
在这一点上,经开区表现同样抢眼。一季度,经开区集中签约项目13个,实到外资2400万美元。其中,经开区始终锚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强两大产业集聚效应。毫无疑问,这些签约的“新朋友”在未来将扛起引领全区工业经济向前的重任。
从经开区的招商脉络可以看出,经开区始终都在遵循一个逻辑、证明一个道理:要想够持续且良性地发展,必须由综合因素共同推动的。这包括政策、科技、规划,甚至一种精神引领。
而经开区内最清晰的路径,那边是在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的各类努力的综合。
数字化、贴心服务、未雨绸缪的“大孵化器战略”,通向未来的《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孵化器建设(早鸟计划)三年行动方案》,都在把开发区前行的路径梳理得愈加清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直被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打造的“空间+资源+人才+服务”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正在散发独到的魅力。
任何一个经济开发区绝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几乎就是一个由许多必需的环节链接起来的一个可以循环的链条。
经开区厘清大孵化器未来三年开发区创新空间、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年度任务,并针对规范园区管理、推进共建运营、扶持早鸟企业、加大政策力度、强化数字监管等方面出具了清晰的规划。
如针对创新空间内的优秀企业,经开区对照临平区新产业发展99条和参考周边区县政策制定“早鸟计划”,对企业的空间拓展、引才留才、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串联经开区“净升规计划”、“扎根计划”,实现“小而美”、“大而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
浓厚的双创氛围靠倾心营造。一季度经开区实现高新投资7.66亿,增幅195.6%;高新增加值40.21亿,增幅15.1%;研发费用投入5.94亿,增幅34.2%。
这些数据就是一如既往的努力的见证。对于科研的投入最能体会出发展的急迫。
涉及人才、技术、服务等种种赋能开发区更好发展的元素,都在凝聚为一股力量,推动着整个区域的奋然前行。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制造强省建设方向,加快推动产业格局重塑、发展动能重塑、企业主体重塑、发展模式重塑、空间布局重塑,以制造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经开区一季度走过的路程,正是遵循这些发展思路,从“开门红”启程,为制造强省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