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7千工资招不到人 老板无奈贴小广告”的新闻引起众人关注。
有人说这是疫情影响造成的,或许为一时之态。其实这是近年来的一种常态现象,疫情不过是使得这种状态趋于明显且更加严重。
01
新闻是从“另类”角度报道的:近日,浙江嘉兴本地一家注册资本达三千万元的企业,在电线杆上乱贴小广告被罚。
据了解,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需要量比较大。企业老板表示,疫情中招工比较困难,很多人回不来。公司目前遇到用工荒,她给负责协助安装的工人开出月薪7000元,各种招聘路径都试过了,依旧招不到人,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出此下策,去人流量多的地方贴点招工传单。
据调查了解,当地招工难的企业还有几十家,不少也在偷偷贴小广告。
这则新闻最后“温暖”的结局是:城管和当地政府、园区联系,专门立了三个公告栏,专门给企业张贴招聘广告。
故事有了一个结尾,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的困境却不会轻易走出。
02
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一种让人不好理解的“怪状”:就业难与招工难在一些地区同时出现!仅从表面原因分析,是因为岗位与需求不对等。
这种所谓的“不对等”由来已久。它所折射的是,求职者对于岗位的挑剔不适和岗位对于求职者的吸引力差距。
尽管科技的进步且在工业企业中的大量普及,已经使得现在的工厂就业环境绝非昔日可比。但是工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断无缓解,甚至愈演愈烈。
这对于有着大量民营企业、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浙江而言,招工难的困窘就更加明显。在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有一道主要是以“观念”为原因的鸿沟。填不平,搭不上。剪不断,理还乱。
这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增量需求有关,也与就业观念有关。更与年轻劳动力减少的现实相关。
这个由多重因素造成的现实似乎真的“无解”。甚至专家分析说,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无可回避的、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03
总得想出一种破解“招工难”问题的方法。而这将注定是一个“综合工程”。
就近处、容易理解的方式说,改善待遇、完善就业环境大概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靠谱”做法,其他元素都难以及时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难以转变甚至不可逆转,年轻人就业观念也不会轻而易举扭转,而经济更不可能停下前进的脚步而减少对于人才的需求。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变革自己,提升技术含量,通过各种手段拉近“蓝领”工厂工作环境与“白领”办公环境的档次和距离,提高基于产品高利润、企业高收益基础上的员工收入水平,人性化管理员工等等。
可以预料,即使疫情结束后,劳动力短缺问题也不会很快缓解。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向服务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还会有下降,某些脏苦累险且收入菲薄的岗位,早在疫情爆发前就开始出现“招工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变化,快速可以见效的解决方案是加大对自动化、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的投资。
这些,都与解决招工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单纯解决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轻易“消灭”这一问题。这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去破解。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