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市萧山区有关部门对近日媒体报道的“杭州萧山多个小区建‘白馆’惹非议,规划审批和民政法规‘打架’”一事做出回应,萧山区已决定调整相关规划方案,全区所有新建拆迁安置小区不再规划建设治丧点(白馆),已在建设中的,建筑规划用途拟进行调整,相关程序性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倡导文明治丧实现乡风文明。
杭州拥江发展过程中萧山划入市区已经有20多年了,和杭州老城区仅一江之隔,甚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超越其它城区,但是民俗民风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安置小区内建治丧馆只是一个引起共鸣的点。
规划部门在安置小区设一个治丧点其初心是为民服务,昔日的乡村并入城市以后,那些一下子无法转变过来的传统习俗依然希望能够在城市某个空间里找到一席之地。
但是,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原因不仅仅关涉一个馆所功能定位不对或者规划审批不妥的问题,深层来说,这是一个旧有习俗和现代社会治理冲突的问题。
其实,在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农民转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哪些乡村历史文化需要继承和扬弃,乡村融入城市需要做出的种种调整,这考验的是管理部门的智慧和方法。
其实,无论是城市和农村,为关乎民生的红白喜事,留个民俗民风必要的置办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一个良好的尺度,要坚持扬优逐劣的方式,让以前的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真正与城市发展携手并进,都在考验治理者的能力和水平。
其实,旧有的习俗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者管理者如何进行干预和调整,留下对新时代进步有益的,抛弃那些阻隔时代进步的,这需要执政者更为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其实,萧山有着8000多年文明史,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湘湖文化、钱塘江文化、围垦文化都是其优质的文化金名片,应当百倍珍惜,并从中寻找到对于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有益的养分,这也是我们应有的理智和胸襟。
亚运会前夕的浙江正在培育“浙江有礼”文明品牌,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这是全面提高浙江文明程度的一个方向,更需要从基层做起,从群众身边抓起,让优秀文化发挥更强的力量,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担当。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