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不仅牵连着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也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而人才多寡与门类齐全与否是一个社会是否先进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最近发表在《人民教育》一篇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教育政策取向》的文章,将浙江教育面临的矛盾和改革需求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引发了众多的思考和关注。
图源网络
01
从古到今,教育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绵绵不绝、备受关心的话题,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化需要随时调整变革的方向。反过来,如果不调整,就会呈现和引发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和矛盾。
在这篇含有深入思考的文章里,浙江教育急需解决的矛盾凸显出来。
具体表现为,当前浙江省中考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只占50%-55%,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只能升入职业高中。
这是人才的第一次分流,甚至也可以说是学子人生航向的一次重要分流。这往往在很大层面上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更深的矛盾在三年后的高中毕业时:普通高中参加普通高考的录取率在浙江达到95%,而去读职业高中的升学比例仅为40%左右。
这导致一个不可规避的社会现象是:“中考焦虑”远超“高考焦虑”。这也是“双减”后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而“被分流”到职高的根源所在。
怎么办?惟有改革目前的录取比例和方式,来变革这个不太公平的局面。
道理很简单,施行起来却是一次规模大、深度和广度都不可小视的调整。
浙江的决心是:结合共同富裕社会对于“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拓宽高中段学生的升学通道——要么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要么扩大职业高中升学比例。
02
每个省份都有其人才的特殊性。这与人口分布、数量、素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改革就要及时跟上这种动态、适应这种动态。
根据人口“七普”和相关统计数据,浙江的人口现状是,近十年增加了1014万人,总人口超6400万。
到2020年,全省有省外流入人口1618.6万,占常住人口的25.1%;流入人口中16-59岁1411.3万人,占87.2%。
居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外部流入,这是浙江人口的特殊性之一。
人口流入自然有许多好处,通常都是利大于弊:大量年轻人口的流入缓解了浙江的老龄化程度,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加上其他因素,浙江人口的老龄化率下降4.7个百分点!
但是,流入人口的教育水平仍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初中占50.2%,小学占23.2%,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
这不及经济状况产业布局相似的广东,同期广东省的外来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也不如上海,上海为11年,甚至也不如江苏,江苏为10年。
相比之下,浙江流入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省的劳动力人口总体素质。
这就是浙江人口面临的现状。这也把必须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问题抛了出来。
03
有矛盾就需要直面并妥当地解决。
尤其对于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使命的浙江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都需要一个合适比例的人才布局。
人口素质要适应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要做到同频共振。这是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现实需求。
浙江已经意识到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浙江谋定了这五年中涉及教育的目标:到“十四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围绕这一目标,必须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教育,才能有效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从而提升人力资本,赋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顺应现实需求的教育改革,也将为此目标拉开宏大的帷幕。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