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民生实事是政府对民众最庄严的承诺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1-18 17:21:36    

   民众对各自省(市、区)“两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是因为它不仅邀民众一起回顾过去、检阅成果,而且给了民众对于未来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于浙江而言,每年民生的重头戏——十件民生实事会在两会期间“出炉”,可以说,这是与民众距离最近、利益最密切的一项“工程”。

58fee80698efb14e6999dad6fd889bb3.jpg

图源浙江日报

  01

  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如期揭开“谜底”——

  新增150个乡镇(街道)建有托育机构;新增托位5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2万个。

  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00所,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8万个;山区26县和6个海岛县结对学校500所。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万名,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

  新增县级公立三级医院床位5000张,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00个。

  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智慧公办养老院,所有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服务智能终端。

  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600个、7500栋。

  提升建设规范化儿童康复机构50家,提升建设规范化残疾人之家200家,完成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1000个。

  完成全省520公里国省道、460公里城市道路起伏不平等病害点段整治;11个设区市城区新增停车位10万个。

  新开工提标加固海塘240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座、山塘整治450座,改造农村供水管网2800公里。

  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000个,新增城市书房200家、文化驿站100家、乡村博物馆400家,新建农村文化礼堂600个。

  细细数来,这些“实事”正是民众生活盼望的。因为它是从众多的调查结果中圈定的。

  02

  浙江省出笼“民生实事”的承诺由来已久。

  浙江最早的“十件民生实事”萌芽于2004年。2004年10月,一份让万千浙江人倍感温暖的重要文件亮相了。

  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个方面。

  这10个方面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

  作为实施的保障,《意见》就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作出了制度安排。

  紧接着,在2005年2月召开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

  可以说,这标志着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的开启。

  与往年不同的是,2022年浙江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首次以政府工作报告之外的清单形式单独列出,足见其重视程度。

  这十方面民生实事落地落细清单,不仅仅是民生实事的细化分解任务书,更是一张节点明确的时间表和进度清晰的路径图。

  这一创新之举充分彰显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也让浙江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愈加清晰。

  十七个年头就这样悠然而过。而民生实事在一年追随一年承诺与践诺的轮回中,在民众生活中点燃了幸福可期待的希望。

  一年一承诺,一年一进步。民众的获得感在年年增强。社会和谐之音也在浙江大地响彻。

  03

  只有把百姓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中,政府服务才能找到最能让民众满意的切入口。

  这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的所思所虑,也将最终发出社会和谐之音。

  本世纪初,实现从温饱到小康跨越发展的浙江,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补上民生发展的短板,回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

  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作为撬动民生实事工程的支点。“实事工程”的美丽画卷由此铺展开来。

  纵观这十几年重点领域的所有民生实事项目,不难发现,每年涉及十大领域的具体实事内容,一直在随着群众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宗旨只有一个:为人民幸福殚精竭虑。

  实事不实事,群众来评判。从2005年起,浙江省就探索建立民生实事有部署、有督查、有考核,次年向省人代会汇报情况的督查考评机制。

  每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还会制定下发办好十方面实事分工方案,对每件实事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

  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健全完善对群众诉求的整体性、系统性响应机制,以及“民呼我应”“群众点题”的工作格局,这样的旅程一定会不负人民。

  新的年度,新的职责,新的使命。当人民的所需所望时时融入政府的所思所虑之中的时候,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真正在民众心灵深处营造出来、铺展开来。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原创
    标签模板不存在(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