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导向把民生作为出发点,这在浙江已形成共识。
2021年初,浙江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再次出炉。这些民生实事包含出行、教育、医疗、养老、助残、食品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
努力让群众吃得更放心、努力让养老服务更方便、努力缓解“入园难”“入好学难”……
这一系列的“努力”,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01
“十大民生实事建设,全力提升共同富裕的民生温度,是政府向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这个承诺掷地有声,历程艰辛。
按图索骥,我们找到了2021年年初浙江省邀请该省人民投票的“民生实事”,并最终根据民众呼声“敲定”一年一度的“十大实事”——
完成车辆检测“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全省286家汽车检测站软硬件环境大提升,开展100%全覆盖“双随机”监督检查,建设全省统一的机动车检验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一窗办理”,推行非营运小微型汽车环保免检年限延长至10年改革,完善检测收费监管机制。
实施10个群众反映强烈、大数据显示频繁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拥堵段改扩建,城市交通高峰时段车速明显提升;建设城际铁路及轨道交通500公里,其中建成100公里,建设改造公交站点500个;建设全省统一出租汽车电话召车服务平台,组建11个老年人、残疾人出租车爱心服务车队,车队规模1500辆,便捷老年人、残疾人出行。
建成食品生产企业“阳光工厂”1000家、农村家宴“阳光厨房”1000家,实现学校食堂“阳光厨房”全覆盖;新增全程可追溯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000家;建设民生药事服务站300家。
新建340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2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100个康养联合体试点,新建300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
提升建设300家用于智カ残疾、精神残疾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之家”,提升建设100家规范化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新(改)建水文测站2000个,完成病险水库加固160座,整治病险山塘400座;完成干堤加固80公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500公里,完成1000个农村池塘整治;建设美丽河湖100条、水美乡镇100个。
新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00个,实施传染病院区(病区)改造项目100个,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改造项目40个。
新增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50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50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0个、百姓健身房500个;新建绿道1000公里。
新(改扩)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100所、新增学位2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100所、新增学位4万个,新增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1500家。
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2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实施农村公路养护5000公里,农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达到85%;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0公里,实现临水临崖及4米以上高落差路段安防设施全覆盖。
这是一个内容务实、以民为本的名单。在希望民众积极参与重要实事名单敲定的执政理念中,可以看出浙江民生改善的信心和决心。
02
而在火热的实践中,政府工作都以民生为出发点,努力打造出一个人民满意的浙江。
这类“民生实事”工程在浙江由来已久。
2004年10月,一份让万千浙江人倍感温暖的重要文件亮相了。
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从此,浙江有了一个纲领性的“民生工程”指导意见。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开拓的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个方面。
这10个方面基本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急迫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根本、最现实的利益。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依据,这不仅是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初心,也是具体的工作路径。
以省城杭州为例,从1994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推出民生实事项目,至今已有27年。
27年的努力,民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看病更方便了,住房更宽敞了,养老也更智慧了;交通出行便捷了,街道秩序整洁了,营商环境更优质了;菜市场菜品更多了,吃得更安全了,老旧小区也焕发生机……
27年的坚持,解决了多少百姓关心的问题和困难,已经很难数清,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发展的变化,广大民众亲历身受。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改善既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连接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这种宏微观的完美切合,营造出和谐与共的图画。
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浙江在认真解答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试卷。
03
沿着浙江民生改革的轨迹一路走来,我们可感可受的是改革的魄力,看到的是改革给浙江带来的民意顺畅、民心所归。
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公开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撬动民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浙江省着力减少办事环节、整合办事材料、缩短办事时限、减免办事费用、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满意率,正是因为把民众视角的“一件事”当作改革的逻辑起点,更新了公共服务的组成形式,重构了公共服务的内部流程。而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新经验。
这个评价真实且有高度。一路走来,浙江的民生服务找到了踏实的着陆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重返2004年。至今,《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实施17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健全完善对群众诉求的整体性、系统性响应机制以及“民呼我应”“群众点题”的工作格局。
在民生项目的征集中坚持集思广益,各地纷纷建立群众“用得来、用得着、喜欢用”的村情民意信息网。这个网,网住了民生所需,民众参与“实事”筛选的责任感大大提高。
而自2014年省政府首次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已经有七年的历史,也已成为浙江“民生实事工程”的光荣传统和政府与人民沟通的重要通道。
时光易逝,精神永存。浙江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提升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这是承诺,更是职责。前行的路上,需要民众越来越高的参与度,就能把“民生工程”打造出一个个精品来。
相关阅读: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