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如果你曾注意其他省份的类似动作,你就知道浙江同类的这个“条例”属于“姗姗来迟”。
因为之前,全国已经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当地的人口计生条例修正案。
01
这次浙江省通过的这个《条例》,重点貌似是被人们称之为“福利”的各类“假期”规定:延长了妇女产假,增设了育儿假、独生子女陪护父母假。其实它的配套政策可能更是重点。
《条例》规定,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生育一孩延长产假60天,总计158天;生育二孩、三孩延长产假90天,总计188天。
宝妈们休产假,宝爸们可以休15天护理假。同时,在子女三周岁内,夫妻双方每年还可以各享受10天育儿假。
《条例》也给独生子女们留了时间照顾父母。如果你是独生子女且家庭老年人年满60周岁,每年就可以享受5天独生子女陪护父母假。
浙江深思熟虑的是,《条例》规定,男方护理假、育儿假、独生子女陪护父母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
还有一个有别于许多省份。这次《条例》修改还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托育服务。这显然是针对养娃成本高,托育服务贵这类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相比之下,这是在对整个生育形势和市场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出台的一个《条例》。
02
据各省市发布的公告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11月初,全国已经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公布了当地的人口计生条例修正案,普遍提出了延长产假和陪产假、增设“育儿假”等措施。
这些“人口计生条例”基本一个指向,就是通过“休假”的“福利”来诱导和鼓励适龄婚育。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全国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这是《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的: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
持续走低的生育率由此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据有关分析,从人口总量上看,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但保持了平稳增长。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有专家建议从人口变化的规律来定出符合其规律的对应策略:比如,尽量延长人口红利的时间,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借鉴其他国家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走弯路。
如此等等,公婆各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不得不面对这个挡不住的趋势:老年化社会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早地来临。
03
不妨回头看一眼中国人口自计划生育以来变化的历史。
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历年出生人口数据看,我国出生人口在经历1987年这一近40年的最高峰之后,连续多年下行:1991年跌破2300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人;1998年更是跌破2000万人大关,直至2020年跌到1200万人。
有专家认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这算是自我安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个骨感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当前婚育成本显著上升是一个更“冷酷”的现实。这个现实挤压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让人们不敢多生。连养育压力相对小一些的农村青年对生育二孩或三孩的意愿都普遍不高。
不生的理由、原因分析起来一大堆。而如何让人们生才是最迫切的考虑。尤其是,一个政策条例的出台,需要考虑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因素的配套。相互作用下,“原生”政策条例才能导向更好的结局。
浙江“条例”除了所谓福利的“假期”之外,其涉及普惠性托育、政府补贴以及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生活照料、养老陪护、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帮助,等等。
这些正是浙江条例“服务周全”的地方,对于鼓励生育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