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人口持续流入彰显经济社会格局的“宽容”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1-11-26 11:07:19    

   人口流向背后主要反映的是地区经济活跃度的差异。

  今天,一篇《浙江省外流入人口的“画像”是怎样的?》的统计分析文章为此揭开谜底。

79e3-ae93c2cb7660fb936eba27f777b79b7f.jpg

  01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以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人口流动的“线路图”:最能吸引外省人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山东、天津、新疆、河北。其中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的外省人都超过了1000万,广东接近3000万。

  总的趋势是: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快速提升。

  从数据可以看到,除了直辖市之外,浙江的外省人“浓度”还超过了广东:2020年浙江常住人口中外省人有1618万,占总常住人口25%,超过广东的23.5%。

  初步分析,这是因为浙江各地区发展相对均衡,每个地区都有特色产业来吸附人口。广东也只有珠三角地区产业发达、人口吸引力强,粤东西北欠发达,很多人跑到珠三角就业、创业。

  11月22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文章也印证了这一分析。这篇《统计公报说:浙江外来人口现状及特征》的文章,为我们揭示了浙江在吸引人口、很明显的“虹吸现象”——

  2020年,省外流入人口1618.6万人,占浙江全部常住人口的25.1%,浙江省每4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来自省外。与2010年相比,流入人口增加436.2万人。

  02

  那么,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的“画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分年龄看,省外流入人口仍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20年,在1618.6万人省外流入人口中,16-59岁的人口为1411.3万人,占总量的87.2%,老年人口仅占2.6%。

  大量年轻人口流入有效缓解了浙江常住人口老龄化速度。这也验证了人口迁移理论中,迁移流动人口以年轻人为主的年龄选择性特点。

  分性别看,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占多数,16-44岁年龄段性别比有上升趋势,45岁后性别比明显下降:2020年,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47.0万人,占58.5%,女性人口为671.6万人,占41.5%,性别比为141.0。

  16-44岁性别比超过140,大大高于2010年同年龄段性别比。45岁后人群性别比下降明显,说明浙江活跃的经济在造就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省外人口由个体流入逐步转变为以举家流入,常住浙江。

  再看学历情况:与2010年相比,省外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尤其是大学专科及以上高学历人口从2010年的45.3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46.8万人,比重从3.9%上升到9.2%。

  本来的人口大市吸引力依旧:统计显示,省外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四个城市分别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共集聚超过2/3的省外流入人口。其中,杭州和宁波均吸纳300万人以上省外人口。

  03

  浙江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民营经济正是拉动就业的显著力量,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正是这一事实的反衬。这些外来人口,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仅从数量上看,浙江“十年”一大台阶的跨越趋势也值得自豪:1990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7.8万,2000年368.9万,2010年达到1182.4万,2020年达到1618.65万人。若论1.25亿人口的流入地,浙江也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

  浙江省外流入人口的两大特征也值得其他省、市、自治区羡慕:一个是16-59岁人口占近9成,一个是男性人口占近6成。以中青壮年男性为主的省外人口流入,使得浙江省人口年龄分布“橄榄形”特征进一步强化。

  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为南粤大地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广东取得的经济奇迹奔走相告鼓与呼一样,在悬居江南、身处著名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的浙江省,现在也是“亮丽”全国: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风貌,也有高山峻岭间“敢为天下先”的不屈风骨;不仅仅有一个个从汉唐元明清走过来的古色村庄,更有文明流韵的一脉相承;不仅仅有文化先哲们的诗书琴画,更有几千年河姆渡的风云、良渚文化留下的完整城池。

  而与经济发展配套的其他因素,也开始转换成更彰显于世的现实吸引力:美丽的自然风光,务实贴心的政府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布局相对均衡的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对于创业者无微不至的扶持,步入良性循环的经济链条……

  凡此种种,都成为浙江人口流入“虹吸现象”的一个个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出浙江的经济社会的吸引力与包容性,也成就了浙江社会的持续向好发展和生生不息的吸引能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