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身心健康的国家劳动者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昨天,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从总体要求、实施路径、支撑保障、组织协同四个方面对这项对于未来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的事情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01
宗旨说得明明白白: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
积极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浙江辨识度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协同的新时代浙江劳动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随便选出几个主旨词,都能说明加强“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遵循教育规律”“新时代浙江教育劳动体系”等等。
《实施意见》对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高等普通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教育重点”。
让他们“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实现价值体认,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公民素养,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02
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国家延续了数十年的教育方针,后来又加上了“美劳”两项,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然而,近些年来,却遭遇与小升初、中考、高考“全身心投入”的极大冲突。被锁在校园里、家里、校外培训班的小学生、中学生,除了夜以继日、昏天黑地的学习,劳动、体育的时间被一再挤占,只剩下一点可怜的睡觉时间了。看早晨匆匆忙忙赶公交车的多是睡眼朦胧的中小学生。
今年,国家痛下决心,对于学生背负沉重学业负担的校内作业、校外培训通过严厉的方式减轻、禁止,在校外培训机构一地鸡毛的同时,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国家“双减”政策的严格要求下,得以轻松了许多。
03
《实施意见》如此详细地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学校教育这么重要的位置,显示出浙江对于未来劳动者培育方向的深思熟虑。
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即使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偏差或者问题,都是对于劳动者的毁坏。
一个非常明显的沉痛的事实是,过于偏重于学业教育的结局,引发了不小比例的学生患上了各类心理疾病,动辄离家出走、貌似莫名奇妙的抑郁、寻求自杀的学生成为社会、家庭共同的烦恼和思考。
这当然与体育、劳动的减少有一定的关联。劳动能让人接触自然、接触实践,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领域里舒展心灵,使得身体和心情都得以释放。这不是多读几本书可以做到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嫩稚的阶段,失去劳动实践,不光身体得不到有益的训练,视野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价值观、理想、个人素养都会受到影响。
一个只具备“智”而其他方面都欠缺的人才基本算不上是人才。比如德,比如体,甚至美和劳,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更加符合人性。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如此。浙江的这个《实施意见》,不止的探索,是真正对于未来教育负责任的表现。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