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冬日寒冷的天气里,人民网“微博视频号”有一则题为“浙大89岁退休教师拾荒捐助贫困生”的微薄让人感动。
来源:视频截图
这则被推到新浪微博热搜前列的新闻,让北国的暴雪与南国的冷雨似乎都温暖起来。
01
微博说的是:浙江大学 89岁退休教师王坤森,从2012年至今已资助6万余元帮4人完成学业。老人说,资助的钱是自己拾荒所得,目前正准备资助第5个学生。自己资助过的学生现在也开始帮助其他人。
有细心的人发现,在老人桌上的本子里,1984年他摘抄下的一段话保存至今:“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价格,可以用金钱去换取,而一颗纯洁善良的人心,却是无价之宝。”
这就是老人为了这个事情义无反顾出发的“起点”和“精神法宝”。
有记者问了一个常见的“平庸”问题:您这么大年纪,再受这份累,觉得值得吗?
他的回答是:值得。怎么会不值得?我的一生从一个苦难的孩子,到上了部队的高校。之后当上高校的老师,退休享受干部待遇,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的福祉。我这一生,没有机会体会到亲生母亲的爱,但我要把得到的爱回报给社会。
“有人觉得垃圾又烂又臭,但我没有感觉,我的意志决定一切。我是在做好事,不仅不觉得害羞,还觉得很光荣。我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感觉到臭和脏呢?”
更有人在微博下留言说,大学退休老师做点别的 ,是不是比拾荒更省力赚钱更多点呢?
我们实在无语。
02
很多年前,河北沧州的白方礼老人的故事与此非常相似。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蹬三轮近20年,35万善款,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在白方礼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选择了凭借一己之力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失学、辍学、家庭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与其说那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不如说那是老人心底最朴素的人性底色在流淌。
他十八年拾荒救助家庭困难的学子的故事,最终“感动中国”。
王坤森老人出于同样的底色。尽管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又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了前行了许多年,国家和人民都富裕了很多。当年那个扎心的字眼“失学”现在应当只存于遥远的西北、最偏远的山区,但是也不能置若罔闻。
最近几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是,我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也就是说,在中国,我们有近300万位适龄儿童,没有走进知识的殿堂。加上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中小学生、大学生辍学,依然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数字。
这个“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完成。
03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带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任何雨雪风霜都能一往无前。
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也应该换一个层面和角度去解读如白方礼、王坤森老人的这种“执拗”:他们不仅仅是在救助学生,更是在传播和传承一种永不熄灭的精神。而对于一个希望长久发展、文明立世的大国而言,这才是更重要的。
在一个物质涤荡精神的社会大环境中,在一个所谓的“理性”冰冷到用计算机计算利益的时候,在物质层面“光亮”、精神世界荒芜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恰恰这种看起来不起眼,计算起来“不值钱”的同情、怜悯之心!
习惯了用所谓的“价值”去反复算计更现实的“价值”的人们,在与真正的美好人性渐行渐远,当理性冷静到冷酷的时候,人性就失去了温暖的光芒。我们与这两位老人的人生境界相比,实在差了十万八千里!
有一个细节不可忽视:王老师资助过的学生,现在也开始资助别人。
这是一种传递,是一种无言的身教。一个重视精神力量的国家,才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人们对于王坤森老人、白方礼老人的尊重,是在尊重和挽救我们应有的精神财富。
正如得知白方礼老人去世后,一位读者发的短信留言:“他的善良与无私让我汗颜,一个朝朝暮暮甘为骆驼牛马的人走了,所有人都应该低下你们的头!”
是的,他们的行为都让喜欢权衡“值不值得”的我们惭愧,他们是在唤醒我们人性光芒的回归。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