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新征程,余杭蓄势再出发。5月6日,“五一”长假后上班第一天,余杭创新发展大会举行,会议只聚焦一个主题——创新。这是余杭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召开的首次全区性大会,包括近700名企业家在内的产学研政企等社会各界近万人参会,层次高、规模大,其传递的信号很鲜明,表达的决心很坚定——余杭要集力聚智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曾经的余杭区定标排头兵,如一匹“黑马”,从经济到治理、从科创到实体,不断竞奔不断超越,跃居成为杭州经济最强区。杭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来的辖区被一分为二,余杭区能否能继续保持领头雁的身位、能否让“余杭区”这个地域名称依然起到标志性担当的效果?这是摆在余杭区面前的新命题,外界也紧密关注着这里的新动作、新动向。
余杭区6日召开的这场创新发展大会,揭晓了答案:创新,还是创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余杭向内向外发出强烈的信息——坚定不移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力承担新使命、完善新机制,展示新气息、实现新成就、再创新辉煌。
创新!很简短,却很有力量,很有针对性。
创新是个老话题。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等层出不穷。创新是时代所需,是地方和企业的共同追求。然而创新二字,对余杭来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在余杭,创新是一种内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也是余杭发展的一种长期积奠和显著优势,是根植到余杭的基因中的成长密码。但是余杭的今天,需要担当的显然更多,压力显然更大。出路何在?唯有创新!
是一路栉风沐雨,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才有了今天的余杭。小到智慧斑马线、自动驾驶车、无人机运输等应用,大到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省级高能级科创实验室,余杭给人的印象就是科技感十足,创新因子更是随处可见。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良渚院区、杭师大等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开始呈现集聚化,阿里全球总部、vivo全球AI总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等高水准头部企业开始集群化。这些已经打下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是余杭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的优势所在,也标注了余杭继续前行的道路。
当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不确定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焦虑的情绪随之滋长。余杭区抓住了创新这一“关键变量”矢志不渝,继续发力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余杭“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和自信。已经认准的道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选择,就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因此,在余杭发力创新的背后,我们更看到了余杭的“守正”。区域规划在变,发展阶段在变,内外部环境在变,但余杭一以贯之地锚定创新,没有变。
历史已经翻篇,进入了新的局面。过去积累的已有优势和成就,对于今日的余杭区来说,是基石,也是鞭策和压力。全新的挑战、全新的未来,余杭依然要在披荆斩棘的攀登途中、甚至“无人区”奋力前行。如何开新局、谱新篇?余杭的选择是实行创新发展“翱翔计划”。这项计划由“未来之星”“未来之光”“未来之源”“未来之力”四大模块共同组成,涵盖人才引育、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大孵化器建设等服务创新发展方方面面。
唯有创新,才有未来。“翱翔计划”,顾名思义,将是余杭在新起点上实现新飞跃的一双强劲翅膀。锁定创新、瞄准未来,余杭区面临着新一轮涅槃,不仅要做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等生”,更要做引领示范的排头兵。这种担当精神,也正是“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生动写照。
改革创新看浙江,浙江在看余杭,看今天的余杭,更看未来的余杭。时不我待,对余杭而言,唯有担当。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