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利宣布开始布局卫星时,很多人好奇:吉利造卫星干什么?4月22日,在世界地球日这天,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发布“蓝星卫士”全球海洋公益行动。作为国内首款量产型稳定硬核的AI卫星产品,“蓝星卫士”行动的自有技术平台扎实,这亦是民营企业第一次运用航天技术手段赋能海洋环保。
“蓝星卫士”行动利用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时空道宇全自主研制设计的高性能遥感AI卫星的卫星通道、落地基站和合作卫星服务,通过卫星遥感观测远洋和近海岸地区的垃圾漂浮物,助力构建海洋垃圾立体协同监控防治体系,全面解决海面垃圾的监管和治理。这相当于为人类社会监测海洋生态提供了一双“天眼”。
海洋污染早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它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有关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因为疫情爆发,2020年至少有15.6亿个口罩被冲入海洋,这让原本就形势严峻的海洋污染更加雪上加霜。治理海洋污染,迫在眉睫。就在4月22日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地球生态这一话题引起各国热议。海洋污染正是保护地球生态不可回避的关键。
如何治理海洋污染?光靠人力打捞显然不够,更多科技力量的参与和加持是形势所需。光靠政府呼吁或者行动也不够,更多民间力量的加入和推动是治理所需。吉利带着“蓝星卫士”而来,正是在科技上给予海洋污染治理以强大支撑,在治理力量上给予海洋污染增添强大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蓝星卫士”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将来,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人机交互平台登陆 “蓝星卫士”公益入口,定期获取海洋环保相关的卫星图像,以及用环保行为助力“蓝星卫士”行动,参与海洋环保的跨界活动。因此,吉利此举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赋予普通人关注并参与海洋污染治理的机会,调动社会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海洋污染治理。
“蓝星卫士”全球海洋公益行动就再次彰显了吉利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担当。作为一家造车企业,吉利聚焦主业、发展实业,却也紧密关注着社会发展,以“让世界感受爱”为公益价值主张,将教育和环保作为聚焦领域,同时辐射多个公益议题,彰显了吉利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是弥足珍贵的,是广大企业都可以借鉴的。
做公益其实有多种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其实有多样姿势,哪怕就是喊喊嗓子、甩甩膀子也算是一种态度。可是,不论是海洋污染治理还是办教育,实际上都是投入大、产出慢、周期长,但吉利偏偏是啃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勇气可嘉。令人欣慰的是,吉利不是靠口号,而是靠硬核实力。勇气加实力,才有执行力、战斗力。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凭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耐心和毅力,吉利在办教育上成效显然。有理由相信,在治理海洋污染上,吉利同样会大有作为。对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来说,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像吉利一样,以各自方式共同参与,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