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从吉利人事调整,看李书福的人才观
中国网 · 刘雪松 | 发布时间2021-03-30 09:50:00    

   日前吉利发布重镑消息,原吉利汽车集团CEO兼总裁安聪慧升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不再担任CEO;原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兼采购公司总经理淦家阅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业界发现,这两位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加入吉利的“老员工”,在吉利一干就是一二十年,是吉利内部成长起来的人才。

1.jpg

  安聪慧和淦家阅的职位调整,令业界感叹的是吉利的人才观。外界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吉利是爱才、惜才的,更是育才的沃土。吉利没有成长的天花板,员工没有随时有“天降外客”的那种挤兑感。只要够专业、够出色、够优秀,吉利的成长空间是广阔的。此中彰显出吉利与众不同的人才观、用人观。

  吉利一路走来,已成为国产汽车标杆型、民族制造业现象级的存在。关于吉利,外界有很多传说:除了业绩在微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势如破竹,更令人称道的是,吉利内部“猛将”如云。

  真正驱动吉利汽车前行的不竭动力是什么?不是性能优良的发动机,不是引领潮流的新能源,也不是质量过硬的轮毂,而是吉利守正出新的人才观。

  都知道“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但落在企业身上,大都能够想到的,一是被动型“输入”,二是主动型“挖人”“抢人”。前二十年除了遇到“风口”的互联网企业在人才“输入”与“争夺”中,因为资本的力量占有绝对优势。但更多的传统制造业,面对人才“池子”的有限、人才与迅速发展的市场业态匹配度低等等现实,在人才竞争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

  吉利是个特例。20年前中国汽车制造业才真正起步,人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吉利的成功之处在于人才观的前瞻性。吉利在起步之始,就把人才的培养当成企业的“发动机”在打造。李书福认为,吉利人才创新的成败决定了吉利战略的成败。

  从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起,吉利就把投入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吉利的工厂办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迄今创办9所院校,从中高职到研究生不同层次培养人才,累计为吉利自身与社会培养了15万汽车制造业专业人才。

  伴随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高精尖和复合型“汽车人”的短缺成了中国汽车变革的短板。但是,吉利已然成为一片汽车新制造领域的“人才森林”。

  李书福的人才观,就是他的“大樟树和小树苗”理论,两手硬、两手赢。一方面,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樟树,并提供良好的阳光雨露环境,使其扎根于吉利;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培养,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树苗,让大樟树带动小树苗一起成长,最终共同成长为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态调节功能的吉利人才森林。吉利目前拥有数百名全球知名专家,30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外籍员工已近5万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吉利的人才森林理论效果显著,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发展通道,使得企业内生型人才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吉利不断乘风破浪,产业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容、体质。吉利自己培养的本土型人才,很多都已走上吉利的中高层岗位,成为吉利的中流砥柱。安聪慧和淦家阅,就是他们中的代表性人才。

  李书福曾说,吉利有两大法宝,一个是创新,一个就是人才。吉利培养和重视人才的战略,对广大民企都能有所借鉴,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能有所启发。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