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这是歌曲《少年》。舞台上,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满怀自信笑容、“调皮”不停地上下挽起袖子,跟着音乐律动唱出“错龄”歌词时,满场满屏沸腾。继而,多少90后、00后为不老的他们与不变的青春情怀感动。
很少有一部纪录片,这样令人感慨唏嘘以致潮湿了眼眶。就在牛年春节前后,一部三集总共15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往事如歌》在央视甫一播出,就立码成为了热门。
它以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成立合唱团为背景,讲述了这些平均年龄高达74岁的“老学霸”的青春与浪漫、魅力与美丽。
合唱团年纪最大的程不时,1941年报考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的时候,系主任却这样告诉他:“你最好转个系,这个系没前途的。像什么机械系、电机系,社会上有需求。航空系?中国没有航空,没前途的。” 对于程不时来说,学习的意义就是从小被父亲灌输的航空梦,是无论如何都要亲手摸一摸,要亲自设计制造飞机的执念——他的踌躇满志,他的青春与梦想,在于他的坚持不辍,以致于至今成为新中国飞机设计领域的巨擘。
1962届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曹耶南,被调到四川909核潜艇基地时,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一是终于和丈夫团聚了,哪怕“家”只是一个很小而且还漏光的简易工棚,二是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浪费,终于有用武之地了;朱凤蓉、张利兴这对少将夫妇,在西北核试验基地熬了几十年;从工农速成中学考到清华的曹玉英,在学长和后来的丈夫沙守礼的帮助下,成为“在大庆,电力找曹工”的主人公,还有高考数理化三个100分的刘西拉——比起“赚大钱”,或者“一辈子工作稳定”这样的想法,他们的满足与快乐在于学以致用。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这个梦想写做“寒酸”,却又可以读成“伟大”。
这是往事,不是说教。当年的艰苦奋斗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他们的身份,有航空土木、水利、电气、船舶等各领域的专家,追梦想于蓝天大海、求奉献于荒郊野岭。
远吗?很远,远到几乎跨越了他们的一生;近吗?也很近,就如同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一样。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有些时光、有些地方,本来与他们无关,只因他们走过,它便成了这些奉献者一个难忘的故乡。
正如他们所言:“因为爱,我们奉献了每个人宝贵的一生;因为奉献,我们得到了很多快乐” ,“我们的生命不能延长,但可以把生命拉宽一点,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乐趣”。
是的,因为这毕竟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倏忽间,青丝已然成雪,但他们仍然快乐地唱起《少年》。那是一个不让他们后悔的年代、
半个多世纪的荏苒,他们并没有去追逐经济上的富足,却用自己的所学,活出了不同寻常的耀眼,散发出令人动容的青春力量。他们向往无垠宇宙,向往江河湖海,向往戈壁荒漠,把自己一生的步履,坚实地镌刻在了祖国富强不屈的广袤大地上,也硬是把自己磨砺成如椽大笔,在民族的崛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他们的所为与言行,令青春的力量永远蓬勃,让自己的所学大有所用,让国家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强,这既是抉择,又是梦想。哪怕条件很艰苦,哪怕没有好待遇,只要让他们能发挥自己学习多年又深深喜爱的专业特长,就让他们很满足了。他们之所以奉献,其人生价值的核心是爱国,与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数十年所做的一切,奏响了“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积极乐观的洪钟大吕。
他们流连的却不忘返,左右的却不言他,不踯躅、不狐疑而专心致志,向着一个方向、朝着一个目标艰难迈进,矢志不渝,把奋斗留在昨天、让心血留给勤奋,把甜蜜留给回忆、以成就汇报祖国,风干了往昔日月却也鲜活了灿烂的人生内涵。也正如奥斯卡获奖影片《乱世佳人》里说的: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的才是面向未来的。
一个人是诗,一群人是画。他们给新中国苍白的底色涂抹,相互勾勒,汗水共心血砥砺、大地与霞光同璨,书写精神的凝聚,铸就价值的浓重,共同讴歌绘就了新时代中国的时代之音与大美画卷。
这,或许就是这些老“学霸”心无旁骛几十年所展示的青春力量,在我们今天的意义,也使得牛年春节的长假,有了别样的感悟。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陈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陈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