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试点“静音服务”,即为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提供“静音车厢”的购票选择。据悉,此项服务最早于12月23日起开启试点。
此次京沪高铁试点“静音车厢”服务,坚持自愿原则,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这能起到“人以群分”的作用。
这几年,越来越多“在高铁上大声喧哗”、“熊孩子哭闹”和“通过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行为,被曝光于舆论场,引社会口诛笔伐。比如,2017年,有主持人在微博发文呼吁设置“熊孩子专用车厢”引发关注;2019年,一名演员因在高铁阻止他人外放音乐,也曾一度掀起网络热议。表面上看,这是在不在意噪音的问题,而本质上,则是不同个体在公共空间里的权利冲突。
其实,早在2016年,就有网友提出希望增设“冷漠号车厢”。这里的“冷漠”,并不是指冷淡,不关心,而是希望大家彼此相互不打扰。与现在推出的“静音车厢”,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也体现出了乘客们对一个安静乘车环境的渴望和向往。更深层次看,乘客们渴望的是他人对自我正当权利的一种尊重,而提出增设“冷漠号车厢”的要求,本质上也是对个体正当权利的一种捍卫。
现在,高铁公司主导下的“静音车厢”真的要来了,这对于大多希望不被叨扰追求安静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福音。
高铁公司还把坐不坐“静音车厢”的选择权,交给了乘客自己,当乘客选择“静音车厢”后,就相当于签了一份无纸版的“公共契约”。在享受“静音车厢”给自己带来的安静和闲适同时,也必须遵守“静音车厢”的规矩,让自己保持安静,进行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相关乘客的自身文明素质,也有利于强化整个公共空间的规则意识,进而提升相关空间的公共文明程度。
与此同时,“静音车厢”的设置,还能减少乘客间因为噪声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乘客买票时能看到“静音车厢”的选项,随着一个又一个“静音车厢”的设置和普及,也能鼓励更多人文明乘车,倒逼整个社会公共文明的提升,也不是没有可能。
“静音车厢”的设置,既是对乘客正当需求的重视和满足,也是对乘客不文明行径的约束,是非常精细化的现实考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追求。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精细化考量和服务,不仅能解决很多人的现实痛点,更能倒逼社会公共文明,其深层次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也随之凸显出来。
高铁“静音车厢”,现在只是试点,还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搞“一刀切”,要注意将“人性化”的追求贯穿始终。在服务层面,还要更加精细化,考虑更多人的正当需求,即使相关需求是有差异的、个性的、多元的。比如,在恪守公共文明底线的前提下,也可以为带孩子的家庭,提供相应的空间,同样可以自住选择和预约,进而兼顾最广大乘客的正当需求和社会公共文明的基本要求。
来源:钱江晚报 | 撰稿:默城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钱江晚报 | 撰稿:默城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