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吉利深化组织变革,化危为机共担当
中国网 · 刘雪松 | 发布时间2020-06-17 17:11:55    

   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巨大挑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复杂。如何应变而变、化危为机,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很多企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拓展市场、弥补产业链短板等等有效的“招数”,努力止损,顽强生存。但化危为机,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企业是否有一个强健的肌体。

1.jpg

  应对危机挑战,企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全体员工在同一条船上。因此,全体员工需要迎难而上,而这离不开企业通过组织变革,激发每个员工的活力。近来,不少企业就在深化组织变革上下功夫,发扬奋斗者文化。比如吉利推出高绩效管理攻坚战,通过“2422”的绩效评价机制(前20%是优秀奋斗者,40%是称职员工,20%的员工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后20%的员工暂时难以胜任岗位)甄别奋斗者,将优势资源向奋斗者倾斜,最大限度激发人员潜力与组织活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汽车工业进入寒冬,破产、重组、并购时有发生。疫情当下,全球经济低迷、单边主义抬头之时,企业活下去,员工才有饭碗;企业濒临绝境,就增加了全社会就业的压力。因此,企业扛起责任,以绩效引领深化组织变革,是务实之举,也是明智之举。同时员工也应认识到,企业不是员工的避风港,而是员工实现价值、为共同愿景而拼搏奋斗的舞台。
  没人会否认,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需要组织变革的。然而很多企业对于其迫切性,认知不一。有的等到企业无法运转时再变革,为时已晚。因此,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必然是不断向外拓展,同时不断刀刃向内的。通过及时变革,从而保持肌体健康。吉利在此时深化组织变革,恰恰是时机,也是机遇。困难当前,大家都有危机感,才有责任感。此时组织变革更容易获得支持,从而助力企业战胜困难。
  也没人会否认,变革总是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会有人的收入增加而欣喜,也会有人因为岗位调整而不悦。这是常态,都可理解。但是市场经济永远处在竞争中,没有一劳永逸的“舒适区”。无奋斗,则无未来。员工有吐槽、甚至有离职也正常,但也应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新情况,不断提高能力适应变革。高绩效管理是全球通行的管理模式,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常态,没有人能置身其外。高挑战、高绩效、高回报,将优势资源向奋斗者倾斜,能最大限度激发人员潜力与组织活力。
  如果旁观者、甚至局中人,武断地将绩效调整与裁员联系在一起,这就将企业常态化的科学管理,当成了阴谋论。这种不惜以最大恶意揣测组织变革动机的思维方式,恐怕不是对企业管理基本概念的无知,而是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认识,或是对利益诉求定位过高。
  全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家企业是以经营发展中的人浮于事而甘于受阻的;也没有一家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以承担社会责任之名无视冗余的存在、甘愿让企业沉重的翅膀坠落不起。否则恰恰是典型的不负社会责任表现。放眼全球,在这一波生存竞争与发展中的国际企业,通过组织变革而做出相应调整的比比皆是。这是规律,是科学,也是法则。
  企业通过深化组织变革,激发生存发展的活力、内生的竞争动力,是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可持续性做长远打算。吉利便是典型的案例。吉利推出蓝海培训项目,通过设置跨专业、跨组织、跨部门的针对性内容,通过训战结合、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等培养模式,员工通过再培训后可以提升综合能力,找到更适合发展的空间与岗位。员工在培训期间,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照发。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能力,同时鼓励员工去实现“高挑战”的目标,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热情,共同推动企业目标实现。此中无论去与留,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是为员工注入强大的生存能力。有人以培训期间没有“绩效工资”而表示不平。这种质疑同样是缺乏基本逻辑、不具法理的。绩效工资是由员工创造的业绩与效益组成的,培训期间的员工并没为企业创造直接的效益,绩效工资从何谈起?
  不得不说,在应对疫情这场考验面前,包括吉利在内的不少企业是很有责任感的,千方百计化危为机,千方百计让员工得到物质保障并且实现能力增长。其实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吉利早就持续加大对数字科技领域投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蓝海培训项目,便是一个创新的载体。企业与员工都要面向“蓝海”,不可能温水煮青蛙。这是企业与员工一起强化能力、迎接挑战的变革,是强身固本、强化信心的必要举措,也是企业文化认同与信心能力确认的过程。此中原理,包含着风险挑战面前的生存原理。企业与员工能否同生存、共命运,都必须过好这道坎。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