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提出要激活“地摊经济”“马路经济”活力的建议。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又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时间,“地摊经济”火热无俩,“烟火”好像不那么“过气”,“今天摆摊了吗”反倒成了街头巷尾的“时髦”话题。
近日,从成都街头4万余个摊点到腾讯推出“全国小店烟火计划”,从大学“垃圾街”返潮到百度“一站式高科技摆摊”。面对来势汹汹的“地摊”热潮,城市没少“受气”,“公婆”闹剧更是屡见不鲜,一方是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城市回忆,一方是市容“脏乱差”、城市管理无序、交通隐患,众说纷纭,众口难调。如何协调地摊与城市,让“烟火”抚人心,也让城市不“受气”,成为新时代城市管理的一大考题。
“旧名”应焕“新意”。曾几何时,“地摊经济”因其门槛低、价格低、风险低的“三低”特质,一度成为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弥补了老百姓购物“空白点”。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迫切,“地摊经济”应被赋予新的定义,绝非“野蛮生长”,亦非“一刀切”。我们需要的是更整洁的城市环境,更畅通的出行体验,更井然的管理秩序,让“地摊”管理内嵌入城市管理,让“市井文化”血融于城市文化,让“边缘”经济焕发新生,提升城市内涵,助力城市发展。
“松绑”并非“放任”。“地摊经济”热潮背后,更应冷静思考。“松绑”是为了更好促进城市和谐,增加城市“烟火味儿”与归属感,但是这绝不是“放任”,不是一股脑“摊大饼”,而应在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没条件放开的,要坚决打击私自摆摊影响交通者,从严从重惩处不听劝阻者;有条件放开的,要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
归根结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仍是城市发展的有利补充,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我们要采“公婆”之理,行常态管理之职责,让城市有“烟火”,让“烟火”不“熏城”,重现“清明上河图”之熙攘必将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许雄威 何超南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许雄威 何超南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