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19.6°、北纬30.5°,地图上这个小小的坐标经历了从灰头土脸到生态兴村的蜕变。从矿山到青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安吉余村的故事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

2020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近年来,浙江找准绿色发展的跑道,把“两山”化为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让青山绿水源源不断地显露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两山理念”的实践,为破解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困境,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提供了具体方向,描绘出一幅以“绿水青山”为生态底色,以“金山银山”为发展亮色的美丽乡村画卷。实现乡村振兴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绿水青山”这一生态价值转化的基础,不断增强广大群众践行“两山理念”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要以产业兴旺为支撑、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通道。“绿水青山”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山山水水,乡村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是一种资产,乡村干净的空气、爬满青苔的石头房、褪了色的老物件、三透九门堂的古民居,还有简单的生活方式、纯朴的乡风民俗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所拥有的“绿水青山”,都可以通过适当的通道转化成“金山银山”。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兴旺,而这些“绿水青山”就是业兴民富的基础。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现代农业、文创产品等都是“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要立足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利用好山、水、林、田、湖等“美丽资源”,以“一村一策”来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出一条各美其美的产业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发展经济的新动能。
要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以乡风文明为依托,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文化内涵的通道。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绿水青山”是生态宜居的具体表现。一方面,要改变原先“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的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让天蓝水清山绿的美丽生态为“美丽经济”和“美丽生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创造宜居的人文生态环境,让乡村的好生态、好生活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乡村的改造与提升要避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要在修旧如旧中保持原貌,传承历史记忆,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承载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痕迹,浙江的许多乡村都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要守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宜居乡村。要传承好乡村民俗、传统手工艺、地域文化等文化根脉,让乡村旅游多一些“文化味”和旅游过后的“回味”。
要以治理有效为基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治理现代化的通道。乡村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绿水青山”转化的另一种通道。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比如浙江仙居的“绿色调解”,以过错方为村集体植树的形式将村民解决矛盾的固有传统、习惯做法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浙江丽水组建“畲娘找茬团”、“‘两山转化’评分团”、“法官说理团”等积分评价团队,并打通群众从积分获得到积分使用的通道,实现积分变现,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以“两山理念”为指导,以治理有效为保障,浙江各地不断擦亮生态底色,使农房变成了景观,农村变成了景区,一条以环境为基础、以村民为主体、以谋发展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浙江的乡村大地上彰显巨大潜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胡梦笑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胡梦笑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