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袭来,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曾经让人感觉有点矫情的“活下去”,成为全球企业面对的现实。车企更不例外。

眼下最热的词是“化危为机”。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不裁员、不减薪、不延期支付员工的薪酬,以示企业在人类和全球经济共同面临的遭遇当中担当社会责任。但是被动仓促的临危,很难化为机会。“活下去”很难的企业,再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之意,也难有担当之力。这时候解剖吉利汽车的样本,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吉利是个“特例”。2018年起,汽车行业呈现出全球萎靡的态势,但吉利走出了逆势上扬的“逆行”姿势。至2019年底,全球大型车企裁员近10万人,今年前4个月欧美车企损失超7000亿,一大波跨国汽车巨头正奔走在继续裁员求“活下来”的“末路”上。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42.4%。
但吉利走出了一条“V”形反弹之路。吉利汽车今年1至4月已完成141万辆年度销量目标的22%,其中4月份销量环比增长44%,同比增长2%。而在此期间,众多全球知名车企被曝福利缩水、裁员、减薪、延期支付员工工资等难以“存活”的急剧衰退现象。
无论经济好坏、市场旺衰,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也是常态。但危机就是危机,此中之机,必定是为有准备的企业所准备的。两个细节,可以证明。疫情期间,别的车企考虑如何减薪、裁员的时候,吉利正在加紧员工培训。吉利每年都有人才激励和效能提升机制, 20%的人是最优秀的,奖励制度也向他们倾斜,最后10%是要集中培训,然后再根据双向选择原则返岗的。
疫情期间,别的车企考虑怎么复工复产,吉利疫情暴发初期就斥资数亿启动具有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车”研发。吉利的工程师们不到20天时间、通宵达旦研发并量产了首个车规级CN95高效复合空调滤芯,迄今已为给全国32个省314个市的28万用户免费更换,相当于为吉利汽车戴上了N95口罩。目前吉利研发的“抗菌方向盘”率先搭载在刚刚上市不久的新车ICON上,相当于给汽车配备了“免洗手消毒液”。
两个细节,危情之中,立判高下。所谓化危为机,就是当别的企业寻思着怎么“活下去”的时候,吉利在此之前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这条道,就是创新之道,是居安思危的发展之道。活得更好,方能担当更多。因此社会责任担当,理论上是一种境界,但本质上是一种格局。居安思危的格局,创新挑战的格局,与员工、与社会、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格局。有这样的大格局,才有应对困境的大担当。换作企业,就是担当的能力和实力。
4月初,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目前吉利对全年的目标仍充满信心。在疫情期间,吉利也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不延期支付员工的薪酬,通过内部组织变革,提升员工效能,并用全新项目的布局来合理地使用员工。”
安聪慧这番话,用吉利内部的术语就是以“组织变革”为核心的企业“高绩效管理”。但此中最大的亮点不是高挑战、高绩效、高回报的分配模式,而是“命运共同体”的深入践行与落地。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休戚相关,与企业业绩荣辱与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工作效能、创新效果、工作激情。吉利企业文化的核心动力在此,吉利30年从无到有、从浙江到全国、从国内到全球、从地面到太空、从传统型汽车公司到现代科技企业,其迅速崛起于世界制造业舞台中央的成功,也在于此。
吉利在2016年就提出了“奋斗者文化”。这场疫情,吉利能够化危为机,与奋斗者文化的营造、构建、发力,密切相关。无奋斗,便无吉利,便没有吉利“命运共同体”的团结应战力量。疫情中,吉利吹响“高绩效攻坚战”的集结号,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价值为导向,通过高挑战、高绩效、高回报的机制驱动员工努力工作,不断创造价值。
安聪慧说,吉利每个员工都是宝贵的财富。换句话说,员工活得有多精彩,企业活得才有多精彩。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从这个意义来说,企业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是参透了“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