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服务业几乎停留在寒冬。为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回补,3月起,全国许多地方面向大众发放消费券,据统计,到4月30日止,全国各地针对“逛吃玩”发放的消费券已超百亿元,杭州市到4月26日,已兑付政府补贴近4亿元,带动消费41亿元,江西省到4月28日止,旅游电子消费券就累计发放17万多张,景区已核销近7万张。
杭州的现金消费券属于满减性质,满减门槛低,且商家覆盖全面,百姓享受实惠,商家增加盈利。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杭州总计投入财政资金约3.8亿元,带动整体消费约41亿元,显然已经达到了刺激消费的初衷,有助于市场回暖。
然而,如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数字化的消费券也有其局限性:新消费业态接受度低、数字经济参与度不高尤其是不熟悉移动支付的群体就较难加入到消费大军中。笔者居住的小区,相当数量的是老年群体,聊天中他们反馈:那都是年轻人的事情!还是给我们钞票实惠些,想买什么自己做主。可见,针对不同群体,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行为可以更加多样,目前的做法可以说把一些消费水平并不低的老年群体给排除掉了,但如果发放现金,政府的运行成本可能急剧上升,但不管怎么说,如此“一刀切”地举措不免让人觉得有“图省事”之嫌。
公平,是相对于每个人而言的。对于老年人或者低消费群体,消费券发放应如扶贫工作那样注重滴灌式的“精准”,在了解社会总体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既要考虑消费水平的人群种类和地区差异,又要考虑有本省户籍却长期在外地工作者又不善于网购者,即使抢到券也只好作废,同时也要考虑抢券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这种“满300送100或减100”式的纯商业行为,似乎不应该是政府的作为,政府只是起政策引导作用,与市场的关系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式的各行其是,此次许多地方的消费券发放,看起来很美,但对于不适应智能移动设备的群体和山区人们,刺激性就不是很“过瘾”,因此其普惠措施应考虑多渠道、多种类,做到真正激发每一个群体的消费潜力。
拉动内需的消费券的确是个好事,但如何好中更好、优中更优,其实也考验着政府行政的智慧与艺术。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陈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陈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