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迄今,人类从未停止过仰望头顶的星辰大海。如果说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最初追寻的是人类作为生命物种对于生存、对于文明的发现,那么今天,则赋予了发展与竞争的使命与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谁征服了太空,谁就拥有更好的发展未来。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国家航天局向世界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至此,中国以全新的姿势、全新的实力,向太空发出了进军的号角。
同一天,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道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宣布,首发双星将于6月进行星箭合体试验,年底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至此,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助力国家太空战略的里程碑,再次向前迈出了关键的又一步。作为吉利卫星项目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吉利此举标志着这家极速成长中的中国民企,“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的布局已具雏形。这也是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跨界”星辰的汽车企业。
谁问鼎了天空,谁就能稳居地面。或许用不了若干年,这一判断,将成为汽车制造业决定市场、决定胜负的现实。 与马斯克逐鹿天空所不同的是,吉利掌门李书福的卫星项目旨在“增强定位,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前铺路”。人类公认的现实是,自动驾驶是未来出路。科技需要面对的是,没有低轨卫星一体化服务的支撑,无人驾驶将很难落地。
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只有达到0.5厘米级的高精定位和地图毫秒级协同更新,才能保障驾驶安全。吉利“放卫星”,正是冲着人类汽车科技的这道屏障而来的。英雄所见略同,但相同的是竞争的方向,不同的是战略路径。
如果与5G技术相比,完全有可能,吉利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制造业竞道上,唯一能拼、会拼、拼赢的代表。就像华为代表5G技术最高水平、成为全球标准级技术一样,吉利有可能让全球重新审视、重新定义、重新布局汽车制造业,重新引领、重新定位人类的出行方式。
都说危中有机,可以化危为机。但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摩根士丹利预测太空领域的产业、技术和融资都将从2019年开始加速,预测太空经济规模至2040年将超1万亿美元之前的若干年前,吉利在李书福的台州老家已经实打实地布局卫星项目,开启了“后造车时代”的征程与序幕。所谓“跨界”,其实是发展“跨越”。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之外,更比拼的是眼界与格局,是居安思危,是远虑,是早谋与深谋。
外界似乎看来,吉利的发展,每一步都轻松并且精准地踩在了节奏上。从无到有,从造中国人开得起的车、到全世界的马路上都有中国车……从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首次列入喷薄而出的“新基建”项目、计划年内完成双星发射的吉利由此进入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梯队,到4月24日中国航天计划的“天问”系列,再现吉利的身影。其实背后,都是李书福和他的吉利“谋定而后动”的战略节奏,与人类科技发展节奏的精准合拍。这一点,很多研究李书福现象的专业人士,留意到了李书福早年公开的“宇宙观”。
早在2011年,李书福就提出,“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人类应该以更加大胆和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与加快开发太空世界与宇宙未来,在保护与发展地球经济的同时,完全可以开拓更加广阔的宇宙世界”。他说,“停留在一个地球上的思维是局限而狭隘的,不利于地球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这番话,当年出自汽车制造业相对处在落后状态下的中国,出自中国的一位民营企业家口中,很多人并不在意,甚至感觉有些“呓语”。但今天看来,此中包含的格局与前瞻、胸怀与情怀、科学与谋动、中国与世界,各种关系的梳理,都是可以追溯与印证的。这是一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科学观、世界观。如果说今天的李书福是在与马斯克“过招”、吉利是在与全球现代汽车制造业“过招”,不如说是这位民营企业家在与自己过招,与未来过招。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无意于打败谁、竞争谁,只在意初心不变,挑战面向未来的各种不可能。
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到2040年,太空经济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而《2019年太空经济报告》显示,上一年商业性的太空产品和服务,已经创造了2291.7亿美元的价值,相关上游基础设施和支撑行业又创造了近百亿美元收入。可见2040年1万元美元的预估,不是高了,而是太低。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竞争。谁布局早,谁占居主动。中国不会坐视,吉利不会缺席。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根据预测,至2030年中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中,将有60%实现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模式。中国、美国、欧洲等经济体,共享出行市场价值将达1.5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为24%。
竞争与发展的赛道早就构成,无非是,吉利作为汽车制造业,看得更早些,做得更快些。实际上,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希望在这条赛道上,为中国担当得更多些,为世界探索得更前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