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临近,相关部门发布通知,2020年清明节从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一共3天。年年清明,今年不同。然而网友难得一致地感慨——感觉春节假期还没结束。显然,这是出行愿望长期积压、需要释放的一种特殊心态。
清明如期调休放假,应是相关部门基于对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预期,所作出的基本判断。但这一信号的释放,并不意味着人员流动性的完全释放。战疫不完胜,防线不能松。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与疏漏,都可能造成前功尽弃。
今年清明节前,多地已经打起了“预防针”。南京规定,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继续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公祭、江祭、骨灰撒散等群体性活动。广东等地提出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要求疫情防控风险较高的暂停祭扫服务;具备条件且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可提供限制性祭扫服务。这些措施对于遏制疫情的反复与扩散,都有着实际的针对性。
事实上对于清明节放假,民众呼声更高的是安全和健康。这是与各地政府部门的疫情管控诉求是一致的。很多网友留言表示,安全起见,最好不要出门扎堆。可见疫情之下的清明节,可以成为引导民众改变清明节祭扫方式的契机。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因为严重程度高、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明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而往年清明节,由于假期短、出行众,给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大气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压力、风险和隐患,早已显现,并被广为诟病。政府部门和机构倡导的文明祭扫、云扫墓等形式,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疫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无论如何,今年的清明节将是一个特别的节点。管控紧一紧,战疫进入尾声的速度会更快;松一松,疫情的外输、内散都将留下隐患。倘若一边祭扫,一边防疫,难度大风险高。可见在清明节的时间节点,其疫情防控到位程度,直接与疫情朝哪个方向延伸的“拐点”关联,这对疫情管控也是一场考验。
专家分析,全球疫情结束,或晚于6月。清明节期间,如何外防返乡输入、内防扩散反弹,既要有精准到位的措施,也要有相对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
事实上经历这场战“疫”,可以得出基本的判断——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到位的,公众的配合程度也是同样到位的。疫情下的清明节,假可以放,但传统的祭扫活动和形式可以停一停,并且成为民众改变祭扫方式与习惯的契机。倘若由此改变了祭扫中延续的陋习,也是一场可喜的文明清风。
彻底控住疫情、守住健康安全、巩固来之不易的战果,是对在疫情中每个遭遇不幸者最好的告慰,是对为这场全民战疫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最好的尊重。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