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杭州萧山打工、生活了30多年的河南籍男子李术强,将一袋装有将近13万元现金的塑料袋送到杭州萧山瓜沥镇疫情防控办。老杨说,“大家都在抗击疫情,我想捐点钱表达一份心意”。
老杨大爱之举,成为当地佳话。然而当得知老杨一家七口仅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决定如数退还这笔沉重的捐款。老杨坚决不肯收回,他说,现在国家有危难,我要懂得感恩,这份心意,就当感谢回报社会吧。几经推却,镇里最后想出折中的办法——婉拒了12万元捐赠,接受了老杨9273.4元。
婉拒12万、接受9000多元,镇政府为捐赠者量力而行,这份体恤、这场互动,本身也应成为爱的佳话。疫情袭来,国家有难,很多像老杨一样的普通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守望相助、风雨同担。这份家国情怀,情重如山。
然而赤胆忠心,不能捐到赤贫。不能让这么有爱心的人往后生活艰难。这是公益慈善的伦理所在。瓜沥镇党委、政府与老杨的这场互动,不是传统概念上“爱与被爱”的互动,而是“爱与爱”的互动关系。把爱心收下,请把基本生活的保障留下。这是瓜沥镇在疫情面前同样暖到人心的一份温情、一份体贴,是道义同担的社会责任体现。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这场疫情,富人慷慨解囊,普通人一起拾柴。爱心像火焰,温暖了整个大地。此中也有很多生活并不宽裕的老人,把暮年养老的家底悉数奉上。爱心汇聚,令人动容。然而大难面前,爱心无差别,力量有大小。倘若所有的捐赠来者不拒,很容易打破承受力的均衡。因此区别不同人群,尤其将捐后养老难以保障的老人、生活难以维计的家庭,如何细心甄别出来,这也是行政部门、公益慈善机构的责任所在,道义所在。
公益慈善的理想境界是,众人参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到所能。如果因为这场疫情的自发捐助,导致爱心涌动的一部分特殊捐赠者本身处于生存窘迫的境地,相信被捐赠者也是不愿接受的。更何况这次受赠者是国家和政府。这就是爱心在传导中特有的互动关系,最宝贵的体恤关系。
萧山瓜沥镇与捐赠者老杨的“爱心”磨合,是一场不负爱心的良性互动。考虑捐赠者生活实际,顾及这个爱心家庭维持生活的未来,目的是让社会大众的爱心更有可持续性。比起捐赠数字,爱心价更高。面对特殊群体毫无保留的爱心捐赠,我们可以感动,但不能工作被动。可以把爱心留下,但不能让特殊群体留下未来生活的困难。爱心到位了,尊重和致敬也要到位。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这场爱的洪流中做好分人群、分角色的公众引导工作,起到承受能力的调节作用,同样能够用细致的体贴与温暖感动、感染更多的人,同样可以成为疫情下大爱无疆的佳话。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