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发扬老人捐助的善意,但受捐要量力
中国网 · 央视新闻周刊 张大鹏 | 发布时间2020-02-12 21:57:53    

   抗疫攻坚期,不少国内企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陆续捐款捐物,与此同时,国内普通公众的慈善捐助热情也高,常常令人眼眶湿润。比如最近媒体不时报道“无名之辈”,为表达对抗疫一线人员的敬意,扔下善款或口罩掉头就走,但当人们面对某些善款捐物时,却五味杂陈。“老人”、“毕生积蓄”、“全部捐献”,是的,当老人把全部家当捐出去的时候,身为读者或观众收获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不安。

u=4021689959,4158110971&fm=11&gp=0.jpg

  拾荒者、环卫工、摆摊者等,这些在常人看来,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低收入群体,在目前抗疫情势下,他们都能站出来竭尽所能献一份力,确实能鼓舞人心,让人收获一种团结一致、共赴时艰的力量。所以每每他们出面表达善意,总会给一线人员以极大慰藉,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更是一种激励。
 
  但是媒体选择报道的这类人群,往往正当老年期,不少是七八十甚至九十多岁的高龄老人。他们都是从艰苦岁月中,摸爬滚打走到现在,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极为朴素的感情,认为国家有难,自己就该站出来,还有余力就献力,但往往无力者选择捐钱,甚至不惜拿出毕生积蓄一捐了之。公众不安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他们捐献了自己的毕生所得,谁来负担他们的养老和治病呢?这是新闻报道中没有交代的,不免让人有种深深的不安:感动有了,但是这样的感动代价太大太大,捐了钱的他们,以后如何生活?
 
  这次疫情来势汹汹,人心惶惶。一线人员疲惫又因时常缺少物资而深陷危险之中;普通公众为配合防疫出让了不少个人隐私和出行自由等权利。什么时候才能熬过和打赢这场抗疫战?这些老人的行为给了这个冬天中无数还在坚守、迷茫的人们以信心,但是当他们把一生所得捐献出去的时候,我们可不能坐视不管。
 
  要知道,一线人员现在最为短缺的是防护物资,而不是资金。毕竟,后者有无数团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持续捐助,更有中央和地方以各种方式统筹,无论如何,都轮不到这些有着大善的低收入老人站出来捐出养老钱、治病钱。青壮年劳动者,我们尚且担心他们可能一夜返贫而一无所有,这些老人如果没了钱,更没有抗衰老和病痛的能力,他们的后续生活更值得我们担心。老人的善意可以“寄存”也可以发扬,但各单位受捐的时候,可要量力而行。
 
  希望官方和民间慈善机构、医疗单位,都能临时、或以后正式建立一种筛查机制。凡是捐献者正当老年期的,且以后养老、治病缺少必要社会保障的,都应该少受捐甚至采取分文不收的态度和措施,想方设法劝返老人,并归还老人的钱款。而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和自媒体,也要提高筛查能力,凡是这样的报道,不能简单化处理,不能一味为了代价极高的感动而轻率报道,要心怀悲悯,处处想老人今后的难处,不要只收获感动而不面对他们年老的悲伤和泪水。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央视新闻周刊 张大鹏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央视新闻周刊 张大鹏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