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气溶胶传播恐怖,不和患者见面吸入空气中病毒就感染?
腾讯网 · 辛闻 | 发布时间2020-02-09 10:19:31    

   最近有一篇讲述“气溶胶对冠状病毒的恐怖传播”的帖子火了,但这篇贴子完全是到处剪贴内容、乱七八糟拼凑一下,关于气溶胶的解释是错误的,关于气溶胶的传播和危害,进行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

5.jpg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其最常见的来源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所产生的飞沫。所以“气溶胶”的传播途径其实就包含在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之中。目前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那为什么提出气溶胶的可能性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对此解释是: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如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应注意采取空气隔离措施,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
 
  如果一个疾病已知是通过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那常规的防护措施就可以避免“气溶胶”传染,一般民众对此不必过于担心。
 
  查证者: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
 
  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途径,是怎么引起大家注意的?
 
  在一次媒体采访钟南山院士的时候,钟院士讲到了SARS病毒的几种传播途径,其中提到了“气溶胶”。

1.jpg

 
  正如钟院士所述,如何针对气溶胶这种传播途径进行预防,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所以钟院士并没有对此进行细讲。
 
  因为只说了一个名词,大家似懂非懂,然后又没有人出来进一步科普解释清楚,这就给人带来了焦虑。
 
  于是,网上就流传开了一个东拼西凑的贴子,讲述气溶胶对冠状病毒的恐怖传播。

2.jpg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自己“平素无知”,现在是“东拼西凑地抄作业”,写出这么一篇文章。但是文章火了,迅速突破10万+。

3.png

  科普有门槛,传谣却没有。人类本能会对陌生事物产生恐惧,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相信谣言。谣言可以跑得更快、更广。
 
  气溶胶到底是什么?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气溶胶”的物理传播性质:
 
  ·对于5微米以下的颗粒,很容易穿透呼吸道,一直到达肺泡腔;
 
  ·对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很容易到达声门下方;
 
  ·如果颗粒大于20微米,因为重力的影响,传播不太远,就不太容易被吸入。
 
  按照气溶胶的大小,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把10微米以下的颗粒定义为“可被动吸入颗粒”(respirable),把10微米~100微米之间的定义为“可主动吸入颗粒”(inspirable)。
 
  总之,气溶胶的大小决定了传播的远近,颗粒越大,传播的距离相对较近,即便被主动吸入,也是沉积在上呼吸道中;颗粒越小,颗粒就飘得越远,也容易穿透进入下呼吸道。
 
  当然,大的气溶胶在飞行的时候,表面的液体会挥发,形成颗粒较小的“液滴核”,也会增加一些传播距离。
 
  “气溶胶”怎么产生的呢?最常见的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所产生的飞沫就是气溶胶的来源。如果飞沫里有细菌、病毒,即便是沉淀在环境中,如果被人触摸之后,也会有二次传递,感染更远处的人。
 
  新型冠状病毒跟气溶胶有什么关系呢?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特点是下呼吸道感染,所以目前有理论怀疑是特别跟5微米以下的“气溶胶”有关,因为它们可以把病毒带到下呼吸道。
 
  但是,病毒感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还跟细胞表面有没有介导病毒感染的受体蛋白有关。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体肺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会表达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如果这些细胞主要存在于下呼吸道,那病毒的主要侵入点就在下呼吸道了。
 
  并不是到得了下呼吸道的小“气溶胶”就有害,到不了下呼吸道的大“气溶胶”就没有危害。大“气溶胶”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变小,也可以被主动吸入,就有可能抵达下呼吸道。
 
  即便没有直接飞入口中,通过接触传染,人体还是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因此,一般情况下,真没有必要过份强调“气溶胶”。

  在什么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气溶胶传播途径?
 
  了解了“气溶胶”是什么,就容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气溶胶”的传播途径其实就包含在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之中。所以,如果一个疾病已知是通过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那常规的防护措施就可以避免“气溶胶”传染。
 
  新型冠状病毒,本来就已经知道是一个通过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的病毒。
 
  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这样描述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可见,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为什么提出气溶胶的可能性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对此解释是:
 
  “本条更新内容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如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应注意采取空气隔离措施,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
 
  所以,一般的民众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只需主要注意飞沫和接触传播就可以。
 
  与通过飞沫传染的病毒不同,对于血液传播的病原体,要特别注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比如HIV和乙肝病毒,对这些血液传播的病毒,一般不需要防护飞沫和接触传染。但是,一个携带HIV病毒的患者,如果去牙医诊所看牙,在牙医使用高速钻牙工具时,会产生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如果牙医没有合适的防护,就有被感染的危险。
 
  大家为什么会对“气溶胶”传播感到恐慌?
 
  对陌生的事物产生恐慌,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不管是飞沫传染,还是接触传播,大家都已经相对比较了解。如今出现一个“气溶胶”,成了一个新事物,大家感到恐慌也是必然的。
 
  尤其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在这种疫情之下,普通民众会自然认为在病毒之后,一定有一个神秘的力量在操纵,很自然就把这个新出现的“气溶胶”跟神秘力量联系起来。
 
  只要利用这种联系来造谣,谣言就一定会跑得比真相快。正如上面那篇10万+的文章,根本没解释什么是气溶胶,其实作者也搞不清,但是乱七八糟拼凑一下,只要突出“危害”这两字,大家都爱看。
 
  这就像“鬼故事”,虽然最后还是没讲鬼是什么,但是大家都爱听。
 
  比如“十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这种气溶胶在人多的时候是看不见的“迷雾”,人少的时候则是看不见的“团雾”,即使在密闭无气体流动的空间如室内、走廊,气溶胶仍会借助微粒的布朗运动特性长时间漂浮在空中。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染者可以在未与患病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微粒而被感染。”
 
  这里描述的,就是一个闹鬼的现象,但是给了一些物理词汇,如“布朗运动”,让人感觉比较科学,但是实际上更本没有任何物理学的支持。
 
  鬼故事变得再好,再恐怖,那也只是故事。如果真是科学的,就会给出一个数据,比如气溶胶到底能飘多远?在空气中到底可以悬浮多久?
 
  这里提到“流行病学”,我觉得这是对流行病学的侮辱。流行病学是要基于实际数据的,而不是先编一个故事。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调查,一开始大部分患者都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然后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的病例,一开始也都是有过武汉旅行史,或者与之有过接触史。
 
  如果像鬼一样飘得那么厉害,一开始发病的人中就不会大部分都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了,也可以随风飘到其他地区,或者顺着长江水直接污染下游城市。
 
  当年“非典”时候,一个患者上飞机,可以传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同一航班的人。但是,在今年泰国发现第一例新型肺炎病例后,也对同一航班的乘客进行了检查,发现其他人都没有被感染。不仅如此,截止目前,检索所有的新闻报道,也没出现航班中一个人传多人的现象。
 
  如果你看到这里,了解了真相,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一点呢?有这样几点:
 
  ·先盖盖,再冲马桶:因为粪便中会有病毒,冲洗马桶的水流会产生气溶胶,如果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
 
  ·戴口罩:咳嗽、打喷嚏都会产生气溶胶,戴上口罩,也可以避免气溶胶释放到环境中;如果没有戴口罩,咳嗽和喷嚏时需要有纸巾或者衣袖遮挡;
 
  ·勤洗手:气溶胶携带的病毒,会落在公共场所里,比如扶手、电梯按钮上。手接触到病毒,就有可能带来感染,所以应该好好洗手,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来源:腾讯网    | 撰稿:辛闻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腾讯网    | 撰稿:辛闻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