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是非多。浙大教授冯钢,就再次遇上了。

12月21日,微博实名认证“社会学家、浙江大学教授”的@冯钢-六合之外,因为一段讲述的“故事”而引发争议。微博称:曾经有一个考生直至今日我还念念不忘,他是保送到浙大读硕。所有笔试面试都过了,我也以为没问题了。但他报的是我为导师,而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他那天是拼着命喝了,我弟子把他抬回宾馆……但最后学校审核他还是没过,最终去了南大……我一直觉得我有愧于他,但我相信,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他不管干什么,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垫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看得出,冯教授是在讲述自己的内心话。有些惜才爱才,有点侠义之气,也有点惋惜、反思、和忏悔。一般人冲眼读来,并没有多大问题。
但网络是个多元的复杂地带,放大了看,字字句句都能“推敲”出不同的“解读”。早在2013年10月,冯钢曾因当时讲的一段“故事”已经有过一次引火烧身。当时的微博称,在面试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3名还都是女的”。冯钢当时“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的理由是:“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不料此言一出,冯钢成为批评者口中“学术界歧视女性”的代表性言论。
这次冯钢微博再惹风波,被批评者在“歧视女性”的基础上加了一码“酒桌文化”。尽管如同当时解释自己“从不歧视女生”,是“真希望女生们争气一点,来改变这个现实”一样,这次面对批评与指责,冯钢也连忙解释“喝酒是庆贺,不是什么招生标准,半斤也不是我定的,男生自己说的‘规矩’(导师能定这玩意儿?),我们从来不劝酒,那天是他自己要喝,大家以为他已经被录取了才给他庆贺……”。但一言既出,冯教授在网上以一当万,已经难以招架。激烈讨论中,以至于冯教授有些难持斯文,也有粗口爆出。
网友的批评,是权利,也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也值得提倡。但冯钢作为高校教授,公共平台上呈现自己看到的实情,表达一个教育工作者实际的观察与感受,本身也是权利,也应得到尊重。这是基本的平等底线。因此媒体传播时,同样应该客观冷静,防止上纲上线,给人扣上高帽子。
冯钢两次引发网络风波,很明显可以看出,网友并不在意冯教授的所述是否事实,而是仅用观点正确的概念去定义。这种“套高帽子”的做法,显然不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也无法解决教授呈现的事实中的问题,而是一言不合,把人定义成“问题教授”。这与人们想要高校教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初衷是相背离的。
教书育人,岗位特殊,谨言慎行,理所应该。冯教授通过两次风波,确有值得个人总结之处。
但一些网友和媒体,这次揪住了冯教授所说的“师门规矩”,想象出男生“半斤50度酒量”是一种“门槛”设置,于是想象出酒中的权力与文化,想象出强者与弱势。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方式,用在质疑者、批评者的眼光中,其实跟鲁迅当年批判的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没多大区别。实际上网友是想当然了,冯教授回应中说“导师也能定这玩艺儿”,一般人掰着脚趾头也知道这是一种夸张手法,是很多性情中人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意”一旦“会”错,后面的讨论和争论就失去了基点,很多高大上的“帽子”就属于强加于人的硬“套”。
对冯教授的表述,网友其实并非一边倒地反对与批评。很多网友认同冯教授表述的客观事实,也认同其透露出来的真性情。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会更高一些,不愿意接受教授口中的“糙话”与“糙理”。而有一部分人,则是不愿意接受需要客观对面的事实。前一种,是对教授框定了一个角色定位——斯文的,修养更高的。而后一种则是反对讲真话,不愿直面事实。前一种喜忧参半,在有期待,有监督。忧在容易让教育工作者失去真性情,也容易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而显得苍白。后一种,则是让人连一线教学工作观察到的真话都不敢讲。这就很糟糕了。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