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相关机构日前发布的《2018-2019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已替代食品、饮料、汽车等行业,成为网络“黑公关”的重灾区。这份报告重点分析的66个具有典型“黑公关”特征的案例中,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占比高达65%。

相对传统行业,互联网是“新赛道”。而网络“黑公关”以严密的网络黑产传播链条为“战线”,隐蔽性强,但杀伤力大。很多崭露头角的互联网企业一进“赛道”,便遭遇利益攸关方的“扑杀”,此中的一道“必杀剂”便是舆情暴力。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包括腾讯、美团、拼多多、360等在内的企业,均多次披露遭遇“黑公关”攻击。这与此前网上一段抹黑美团及其CEO的“价目表”传播引发公众热议、公安机关联手抓获并刑事拘留或批准逮捕10多名网络黑公关之后,《法制日报》梳理发现的情况相吻合。后一项梳理发现,包括腾讯、阿里、拼多多等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都披露过相同遭遇。
最新的一个案例再次针对拼多多。12月17日晚,一条“拼多多商家被曝售卖假洋酒”的信息被推上了微博热搜榜。这条发自某媒体的标题称,“拼多多平台商家被曝售卖轩尼诗假酒,警方:已证实至少2000瓶流入市场”。实际真实的情况是,涉嫌出售假冒酒类的店铺,早在今年5月初就被拼多多平台主动巡检发现,并迅速采取了“全店加灰搜索不可见”处置。9月6日品牌方确认为假货后,平台当天对售假店铺进行了三级惩处,予以关店处理。而截止下架前,这家店铺在拼多多平台共计售出5瓶假“轩尼诗”酒,其中2单退款,实际售出3单。
非常蹊跷的是,事隔多月,案例中明明是参与打击售假团伙和涉嫌侵权商品重要力量之一的拼多多,反而由于网络背后信息传播中语焉不详的有意拆解,成为“热搜榜”上的“原罪”,背后的剧情令人遐想,更令人惊诧。在这一波明显有组织的信息拆解与传播中,涉案商家在拼多多平台之外销售的“至少2000瓶”不再成为关注点,反而给受众造成是在拼多多平台售出的负面印象。
显然这是对真实信息有意为之的暴力拆解与暴力传播。手法之老到、拿捏之精准、用刀之蛮狠,其公关之黑,与黑恶势力并无二致。因此不难理解,在此这前有多位法学专家为何公开指出,网络黑公关行为,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毒瘤,涉嫌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应予坚持打击。
不论先来后到、不论新旧公司,不论规模大小和“装备”强弱,让每个“选手”奔跑在互联网“赛道”上,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比实力、比耐力、比创新力,是互联网生态应有之道,也是法治社会应有之义。然而遗憾的是,尽管相关互联网的法治一一出台,但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依然存在。一些新生的企业发展速度受阻,并非本身的气力不足,而是不得不花更多的气力,为不断遭遇带风向的抹黑而挽救随时有可能被挤“出局”的危机。
一个企业,声誉、信誉、美誉度是成长之本,发展之本。然而一场“黑公关”掀起的舆情浪潮,完全有可能让崭露头角的新锐折戟受损。这种“黑公关”的精准攻击,不是黑哨胜似黑哨。它伤害的是互联网企业,更伤害的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肌体。因此像打击黑恶势力一样打击网络“黑公交”,既需要纳入商业竞争的法治渠道,也需要归入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治理轨道,并且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出手要狠,务除干净。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