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报道,杭州萧山一所公办小学的学生家长在网上发帖吐槽,最近由于物价上涨,孩子学校的学生餐费不够,“牛奶停了,荤菜也减了”。

无独有偶。温州网报道,温州龙湾区一所小学的家长,也在网上晒出了孩子们的午餐。一勺青菜、一包袋装的“梅菜笋丝”、两根细细的肉串“还是合成肉”。家长怨道:“这样的午餐让家长们看着心里在滴血啊!”
与温州这所学校面对吐槽提出“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班主任要求家长在朋友圈删帖所不同的是,杭州这所学校并没有回避伙食标准降低的客观事实。老师在家委会群回应,学生每天的餐标是8.5元,包括米油水电等支出,实际分摊到菜钱只有6元。校方解释,受“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对部分肉类的供应量减少也是不得已。加上预算不充分,发现月底支出超额,最近停了牛奶供应,但会提醒学生,若饭菜不够,可以另加。
肉类为主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巧妇”也有难为之处。但再难,也不能为难了处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的孩子。这是摆在中小学、幼儿园面前的一道现实题,谁都不能回避绕道走,不能把共同面临的为难,当成难言而“隐”。学校也不要难为“无肉之炊”而“隐忍”,否则既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引发家长的误会误解。
媒体调查显示,餐费紧张,目前成为学校食堂的普遍现象。“不管是8.5元、9元,还是15元的午餐餐标,现在每天都得精打细算着来”。
精打细算,天经地义,也是责任所赋。但是当精打细算也算不过来的时候,应该启动相对灵活的餐标浮动机制,保证学生的午餐供应“价”涨“标”不减,不让学生发育的身体受物价的拖累与拖欠。这也是家长的普遍愿望。调查同时显示,高达94%的家长认为孩子吃的营养最重要,“在菜价提升的情况下,能够接受学校适当提高午餐费”。
然而真正的难言之隐在于餐费的“规则”限制。杭州多所公办小学表示,学校的菜价通常是每个学期确定一次,由膳管会、家委会及校级班子讨论决定之后,学校中途不能随意变动。学校的规则是,可以“多退”,不可“少补”,不允许中途向家长收费。
严格监管,不折不扣,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制度规则。这项设置本身没错。但监管的规则,初衷是监督餐费不折不扣地吃到学生的嘴里,确保学生的生长发育标准不降低,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将餐费的价格锁定之后神圣不可浮动。否则这种监管就是僵化的,是无视市场价格千变万化的,是让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市场价格的规律在“硬撞”“硬拗”。
规则是死的,市场是活的。学生的午餐,与市场价格密切关联,与身体的发育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监管紧盯的同时,与学校一起设置“随行就市”的定餐法则和监管规则,逢低可减、逢高可增。不要只管监管的干净,不管市场的沉浮。否则最终,是以孩子成长的“足”,适制度规则的“履”,既违反规律,也得不偿失。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