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淘宝村10周年。2009年,阿里研究院首次发现3个淘宝村,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淘宝村数量达到4310个;淘宝镇达到1118个,中西部表现尤为亮眼;“淘宝村集群”达到95个。

这是一次现象级农民转型。从贫困到富裕,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到联通世界的新型电商,无数中国农民在淘宝平台上创富,也创造着互联网时代的奇迹。
淘宝村10周年之际,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回望过去的10年,淘宝村从有到有,从分散到集群,阿里巴巴将一张遍布世界的网,密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网络、物流等最为脆弱的大面积贫困地区,将广大贫困农民搭载到电子商务的“航母”中,追求的是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的社会责任,书写出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的诗篇。
以山东曹县丁楼村为例。10年前这里是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村”,如今是家家开网店的淘宝村、富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0万元之多,远超北上广。借助淘宝平台,村民们将当地的戏服卖到世界各地,年销售额达4亿元,连海归博士都跑到丁楼村来打工开店。
淘宝10年,起于脱贫,却远远高于脱贫致富。4300多个淘宝村,是中国村淘的集中体现、规模化呈现,他们是中国村淘的缩影,是地方打造特色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推动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当淘宝的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与现代互联网实现了神奇链接,驱动的是中国农民、农村与整个世界的对接,它让农民看到了脱贫的机会,感受到了自身可以创造的财富价值与社会价值。而这背后,是阿里10多年来潜心构建的科技、物流、金融、支付等电商基础设施,是阿里经济体心心念念的社会责任,是阿里将这些让中国农民动动手指就能加入互联网经济潮流的热情邀约。
数字经济滚滚浪潮中,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谁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福报也越大。这个福,既是10年前处在贫困中的农民的,也是互联网平台本身的。但首先并且归根到底是广大农民的。阿里经济体在改造农村生存方式、改变农民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的探索中,也为其他互联网平台“小伙伴”们探索了一条投入与回报的创新路子,人们在淘宝与农民兄弟的关联方式中看到了阿里与新型农民队伍一起成长、一起收获的“共同体”模式,也纷纷加入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电商下乡中去,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助力脱贫攻坚的集体力量、现代科技力量。
2019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阿里经济体打造省级贫困县的淘宝村数量超过800个。其中63个淘宝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这些淘宝村年交易额接近20亿元。然而对于中国农民致富的征程来说,决胜之年也是新的起步之年。阿里巴巴2018年提出“亩产一千美金计划”,表示将全力服务和支持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融入数字经济浪潮。下一个10年,预计全国淘宝村将超2万个,带动超过2000万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决胜之年,决战千里。阿里希望承担更多、承担更远。这是情怀,更是责任与使命。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