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造脸、打脸与翻脸
中国网 · 刘雪松 | 发布时间2019-09-01 18:47:03    
        8月31日,一款名为“zao-逢脸造戏”、号称“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的换脸软件迅速刷屏。抢鲜之后,用户发现,想要删除自己用于体验的照片,这张“老脸”已经换不成了,得用新的脸部照片才能代替。而且,连ID都无法注销。于是,有网友惊呼,我的支付宝刷脸安全,怕是不保了。

Screenshot_20190901_184545.jpg

        支付宝不是吃素的,立即发布声明——目前网上各类换脸软件有很多,但不管换得有多逼真,都是无法突破刷脸技术的。
 
        一款逢场作戏的造脸,倘若能把支付宝的刷脸支付给破功了,无疑是小看了真正意义上现代科技,高看了科技简单运用的雕虫小技。这从支付宝一贯以来的安全性,便可体会。支付宝第一时间出面发布“安民告示”,既是给惊惶不安的用户“扫盲”,也是对借机造势者试图对支付宝用户进行风险暗示的一次“打脸”。
 
        风险肯定有,但肯定不在支付宝的安全上。支付宝表示,刷脸支付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也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的身份冒用情况。
 
        然而即便如此,8月31日当晚,仍有不少网友聚焦在“ZAO”官微要求注销账号。这款软件的评分也由此前的4.6分直线下降。
 
        这是一场由“造脸”引起“打脸”“翻脸”过程。虽说“全民娱乐”,这款软件却是“愚民”到家。仔细看ZAO用户协议,人们才发现签的是一个丧权辱脸的条款。用户一旦使用了这款软件,就等于默认自己“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的、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部分修改或编辑(如,将短视频中的人脸换成另一个人的人脸等)以及对修改或编辑前后的用户内容进行信息网络传播的权利。综合的意思是:你是肖像权利人,软件可以用你的脸不负法律责任,但你如果用了别人的人脸造成侵权,你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如果,ZAO及其关联公司因此遭受损失,也得你来承担并赔偿。
 
        很难想象这样一款“危险游戏”软件和“霸王协议”,能够一路绿灯,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如果仅仅是因为“法无禁止”,那么这个“法”,是极不完善、漏洞很大的。
 
        造脸软件虽然不能危及已经广泛运用到的支付以及就医、登机等领域,但个人肖像被类似于“ZAO”这样的普通商业机构平台所广泛收集,同样是后患无穷的。此前许多欺骗、冒充注册等案例的发生,与类似个人信息的大量被滥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用户的一场游戏,完全有可能留下的是一场噩梦。因此,通过立法高筑门槛、规范权限,既是科技时代应有的节奏,也是应有的前瞻思维。
 
        事实上支付宝一直在呼吁生物识别领域的行业自律,并且就在此次事件之前的8月23日发起了《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呼吁从事该行业的科技企业加入进来,一起来保护用户信息。
 
        这是拥有最早、拥有早多生物识别用户隐私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意识驱动下,对于这一领域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所感受到的责任重大,也是对一些平台滥用用户隐私、造成安全威胁的焦虑与呼唤。支付宝希望唤醒的是所有平台的社会责任,也是在呼唤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其用心良苦,绝非对自身平台的安全不自信,而是针对很多平台的不自律。
 
        从一般的个人隐私,到大数据,再到更高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没有平台与行业的自律不行,但是光靠行业自律是万万不行的。变脸、换脸、造脸,类似的软件在网络泛滥,造成的安全漏洞与社会焦虑已经够多,网友、用户要有基本的辨识能力,而类似于ZAO这样的软件出来露脸,最终应该靠法规来把关,而不是出了漏洞与问题之后任由各类群体相互撕脸。互联网科技时代,法规设计的反应要快,不容迟钝。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