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宜居的杭州该有人情味的社区
中国网 · 万润龙 | 发布时间2019-06-27 09:14:33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笔者的优越感是难以撼动的,即使是在北上广的朋友面前,我也从来不会示弱。而对于发生在杭州的新闻,只要是正面的,经验型的,我大多会不遗余力地去采写,去宣传,而采写的过程则往往伴随着自身的自豪感——我们杭州,又让我自豪了一回!

  记得是在2008年,杭州市当选为“中国宜居城市”,而且在10个上榜城市中排名第一,另九个上榜城市中好像有成都、威海、深圳、昆明、珠海等。“中国宜居城市”出现于2005年1月,当时,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使用了“宜居城市”的概念。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05.jpg

  成都

  同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2007年5月,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通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次年,杭州市就入选中国宜居城市。而在此前后,杭州市连续11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委宣传部曾在成都联合举办过“天堂与天府的对话”,因为成都也入选过“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那次对话,我应邀担任演讲嘉宾。我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享受慢生活”和“助长人情味”。“享受慢生活”是对杭州、成都人文环境的称道,“助长人情味”则是对杭州、成都未来的期盼。

  如今,杭州市的政协委员关注杭州的未来社区。笔者以为,杭州的未来社区依然要在“助长人情味”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10.jpg

  中山北路孩儿巷口

  作为一名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杭州人,我十分留恋自己的儿时生活。我出生在孩儿巷一条叫新安里的小弄堂里,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残破房屋内,我与三个妹妹都是从小学时期就需要通过自己干活赚钱交学费补贴家用,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们的左邻右舍也大多是穷人家庭,说我们生活的社区就是一个贫民区一点不过分。

  就是在那样的居住环境,我的回忆却充满着快乐。那是一种足以让今天的孩童羡慕的生活。不说上学时的快乐(作业很少,有足够的时间玩),就说说放学后的生活。虽然没有花钱买的玩具,但有的是玩伴,追追儿(一人逃几人追,抓住算赢,换一人再追),躲猫猫,滚铁箍,打弹子,拍洋片,飞纸镖,劈甘蔗,弹牛皮筋,跳牛皮筋,扔五子儿……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19.jpg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24.jpg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27.jpg

  当时路边有小书摊,花一分钱厚的可以看一本薄的可以看两本,常常是五六个人围着看一本。夏日的晚上就更加有趣,几个小伙伴各自搬出竹榻一字排在地上,望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讲着听来的看来的故事和各种稀里古怪的传闻,直到睡着了睡醒了或者被家长叫醒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再呼朋唤友一起去学堂。偶尔也会因小伙伴输了不认账耍赖被群起而攻之甚至打一架教训不讲信用的伙伴,但很快会拍拍肩膀一笑了之重归于好。用无忧无虑和众小无猜来形容当时的生活,恰如其分。

  再说大人。邻里间就是一个大家庭。各家洗的衣服都晾在同一块空地上,下雨了家中无人不要紧,绝对会有邻居帮你收衣服;家里大人出去办事来不及回家烧饭,孩子回家不用担心吃不上饭,随便上哪一家都会为你添一副碗筷。哪家来了不速之客却家中无人接待,邻居会让客人上自己家里坐下,递水聊天,绝不会让客人坐冷板凳。一到过年过节,弄堂里会十分热闹,各家各户都会弄些好吃的,然后串家互赠,我们这些孩子则端着碗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吃饱了各家的佳肴后满腹而归。

  穷并快乐着,是我们儿时生活留下的记忆。

  1984年,笔者曾以自身的经历写成《我们的孩儿巷》参加杭州日报的国庆征文活动,并以此文为敲门砖进入杭州日报当记者。此文被评为当年的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并被选入杭州市的小学五年级辅导读物。

  这样的里弄,这样的人情味,这样的快乐生活,现在还有吗?没有了!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32.jpg

  杭城老照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杭州城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旧城改造,杭州市民的生活水准逐年提高,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昔日的贫民区已经不复存在,社区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应该说,在我走过的城市中,杭州市的城市环境和市民幸福指数堪称上乘。然而,我回忆中儿时的快乐,邻里间的熟识和其乐融融,社区里弄的安全感,却让我寻寻觅觅而难得其果。

  同一栋楼,楼高七层,一梯两户,总共不过14户人家,一起居住了20多年,能够叫出名字的不过三四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几乎没有了串门的习惯。孩子间更是形同陌路,在同一趟电梯上下也不会互打招呼。这样的关系持续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想想十分后怕。

  因此,我以为,未来社区的打造,首先要在人情味上着手。政协委员们提出了打造未来社区的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和低碳场景等。

  我以为,除了邻里场景,其他的都可以用钱去改善,而只要花钱能够解决的事都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唯有邻里场景是很难用钱来打造的,因为人是高智商的群居动物,人际关系需要人情维护,邻里间如果少了人情味,少了群体的互动,即使楼道再漂亮,进出再方便,环境再优美,创业再容易,也不会增加多少幸福感。

  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良言一句三冬暖”,在同一个空间,问候与寒暄能够产生温暖和温情,而彼此间的冷面相对则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190627091036.jpg

  打造有人情味的未来社区,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但政府及社区管理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人情味的社区需要交流和互动,政府应该倡导社区居民的群体活动,社区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应该多组织有社区全体居民参与的社区活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有居民区开大会,还有居民小组会,未来社区也不妨设置楼道组织,举办类似“邻里节”之类的活动,同一楼道居民可以互留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孩子学校班级,逢年过节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全楼群居民参与的群体活动,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通过互相帮助增进友谊,彼此间增进熟识了解。

  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已经持续了10余年,至少有10万杭州市民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参与者为老年人。笔者以为,这是助长未来社区人情味的极佳载体。居民们以相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互教互学,教学相长,老有所学,学有所乐,亲如一家。

  如果这样的平台推广到未来社区,做到全覆盖,接地气,常态化,每个社区都有学习共同体,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参加适合自己参与的一个或几个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人际间的交往交流呈常态,邻里间的亲情潜滋暗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邻里心手相连,互相照应,见面问候,见难相助,礼尚往来,亲如一家,欢欣愉悦,幸福指数陡然递增。这样的社区,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网    | 撰稿:万润龙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万润龙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