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一个半小时,体验冰滑梯一分钟。”最近,不少游客从哈尔滨回来,槽点满满。零下30℃,游玩项目前热度高,游客排起百米长队。
当下哈尔滨进入旅游旺季,游客爆表,接待力超限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甚至导致了部分游客产生“人潮恐惧症”,纷纷退票或取消行程。
对此,哈尔滨官方真挚道歉,“连夜整改”、延长运营时间。而想要留住这原本的“泼天富贵”,哈尔滨除了一张“冰雪名片”,显然不够。
冲突与避坑
“嗨,嗨,嗨……”音乐起,数千游客在哈尔冰冰雪世界园区欢乐蹦跳,人潮此起彼伏。他们身披大衣,头顶厚实帽子,嘴里哈着热气。
这个哈热气蹦迪的画面,被网友笑称为“像极了一锅刚出炉的小土豆”。彼时,哈尔滨夜间温度已经低至约零下30℃,但景区游客的兴致热度,依旧持续高涨。这些蹦迪人群,也只是今年爆满哈尔滨的游客群体中的一小部分。
但爆满的游客和服务准备的缺乏,最终还是导致了原本“泼天的富贵”成了对抗的麻烦。
来自杭州的游客周诚(化名),在12月18日,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当天,就目睹了冰雪世界的热闹中引发冲突的一幕。
周诚记得,他们刚刚进入冰雪世界就发现,冰滑梯附近围堵着上百名游客高喊“退票”,不少人言辞激烈。根据游客反馈,他了解到冰雪世界园区里,冰雪秀、冰滑梯和摩天轮三个项目需要预约,很多没有预约的游客排队数小时却无法游玩,随即引发不满。
当时园区工作人员告诉周诚,即使预约了,能玩上项目估计也得排队等两小时。当天17:30,周诚听到园区广播通知,说冰雪秀已预约满,“开园不到三小时,官方微信号称入园人数多达4万人,所有项目会一直营业到所有游客都玩好为止。”
于是,便有了游客半夜还在玩冰滑梯的情况。
但是从冰滑梯高处滑下,500米长的滑梯,只给游客带来了一分钟愉快体验,显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加上天气冷、游客多,排队长……越来越多的“槽点”开始从游客口中喷涌而出。
看到游客众多,周诚并没有参加排队项目,他在冰雪世界欣赏了三个多小时冰雕。这对南方人来说已经很受震撼,他同样觉得不虚此行,“其实七天游玩下来,总体感觉哈尔滨是个很好的城市。”
周诚以个人经历建议其他游客,最好提前2个月预订酒店,保暖措施一定要做足;去热门景点、项目至少比正常时间提前2个小时到场;并且需预算充足,因为不少项目需额外收费——以周诚游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当天为例,票价328元/人,园区涌入4万名游客,一天纯粹门票收入多达1312万元。不过据游客称,门票只是景区收入的一部分,数百人排队等候的不乏收费项目。
面对哈尔滨多个热门景点的爆满,不少游客连夜整理避坑攻略:中央大街住宿翻了一番,去冰雪大世界建议15点后入场……但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在当时也为时已晚。
“风波”与努力
哈尔冰“冰雪游”,是大自然馈赠与冰雪艺术的美妙结合。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只是哈尔滨十大热门旅游地之一,从松花江采冰到雕刻师雕琢,每一步都极为不易。园区造价高达35亿元,不过每年仅开放三个月。为了迎接游客、提升游客体验,冰雪大世界园区在今年也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建造,仅是热门项目冰滑梯就一共建了14个,比往年数量多了约一倍。建造过程中,几乎每个凌晨,雕刻师傅都还在精心雕琢冰雕艺术作品,希望游客们来到东北,都能体验到冰雪带来的快乐。
如果一切正常,算上游客吃住行,这个冬季,哈尔滨旅游收入或将十分可观。但正当在这波“泼天富贵”到来之时,哈尔滨也因为旅游接待能力、景点设施与游客预期不符等问题,被大量游客多次吐槽上热搜,而陷入舆论风波。
多名游客也向潮新闻记者列举哈尔滨旅游诸多不足——零下30℃的冰雪环境里,景区保暖防护欠缺,导致游客受凉感冒,甚至冻伤;松花江“冰上小旋风”项目几乎看不到防护措施,价格由商家随意定价,30-50元不等;游客爆满项目太多,看冰雕、泡澡的网红景点排队两小时是常事,但是维持秩序人员偏少,服务欠缺……
而在此之前,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并非没有出现过。比如今年,南阳迷笛音乐遭遇尴尬一幕,不少歌迷财物被盗,引发网友对“音乐节”如何避免成为“音乐劫”的讨论。最终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不少趋于冷静的网友表示,“南阳不是躺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事事,而是通过音乐节来寻找发展突破口,值得点赞。”
为了尽快挽回舆论口碑,哈尔滨市文旅局领导也即刻赶赴现场督导,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则公开发文致歉,园区连夜整改……一系列应对展现了哈尔滨有错即改的积极态度和足够诚意,背后付出的努力应当被看见。
可现实是,网友们并没有对此完全买账。
到底该如何应对?
从这个层面看,哈尔滨“冰雪游”因为精美、限时,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但游客井喷式暴增背后,又暴露哪些问题,该如何有效应对?
对此,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全国名导工作室负责人李德煜向潮新闻表示,哈尔滨旅游热暴露了当前行业普遍问题——景区瞬间承载量没有办法满足现实游客数量的需求。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人口基数大,如何完善游客接待难题,我国各地还需因地制宜探索,因为无法完全借鉴其他国家的旅游经验。李德煜认为,“疏”和“堵”是管理景区的两种常用方式,“在哈尔滨极端寒冷情况下,‘堵’游客减少客流,这个方式是奏效的。因为旅游不是刚需,大多数人看到景区游客过载、天气恶劣等告知,可能就选择不来了,这样避免景区过载。”
部分业内人士同样认为,哈尔滨旅游热也暴露出游客群体不成熟,特别是对“火”出圈景点,游客也有些缺少理性判断和思考,“出门旅游是去另外一个地方享受生活,如果周边拥挤,体验肯定不好,游客需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
当下,游客通过网络“种草”哈尔滨“冰雪游”,其实这种渠道是单一的。“旅游市场需要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对冲着网红打卡的游客流量进行分流。”李德煜向潮新闻表示,由此哈尔滨“冰雪风波”应该也将会迎刃而解,类似的“破天富贵”旅游红利也值得被更多地方分享。
所以从另一个层面看,哈尔滨景区出现接待力问题,不能一味指责。游客不妨多一点宽容、耐心,不盲从,不跟风,多为网红冰雪景区降温、减压。
来源:潮新闻 | 撰稿:吴越 见习记者 吴馥梅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