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路径,即多技术路线并举,探索绿色航空新领域新赛道。
其中,氢能源成为被重点关注的技术路线。
《纲要》提出具体要求,要积极布局氢能航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储氢装置、动力装置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适用于氢能源飞机的新型结构布局技术研究。围绕氢能航空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商业化氢能源飞机运营体系新模式。
今年,全球氢能航空领域的探索越发活跃,不少人也把今年称作是氢能飞机元年。
我国自主研制的四座氢燃料内燃机飞机验证机在3月成功首飞;英国一架19座的氢电动力飞机实现试飞,时长约10分钟;美国一架40座的氢动力飞机完成试飞,时长约15分钟。可以说氢能源在航空产业的应用开始起步。
除了航空领域,汽车行业也开始对氢能源有了更高的关注。
8月25日,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 的通知,提出了汽车行业稳增长的七大举措。
《方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有了更多着墨:深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稳步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鼓励地方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
从“鼓励试点”、“开展研发及示范”,到“深入示范”、“稳步提升规模”,在这些措辞中可以看出,氢能源技术路径已经成为重要的探索对象。
近几年,高质量利用和发展氢能成为许多地区能源转型的突破口,在长三角,氢能政策也在不断加码。
三省一市中,浙江和上海在氢能产业布局中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布局。
浙江在《关于全力构筑我国氢能产业高地的建议》进一步明晰未来氢能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探索发展绿氢,利用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在舟山等沿海地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不断提高氢能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下辖各市(县)实际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出7个氢能示范区。
目前,浙江正在打造两条“氢走廊”——从嘉兴到宁波的“环杭州湾”氢走廊和从金华到舟山的“义甬舟”氢走廊。其中,嘉兴作为“环杭州湾”氢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于上月召开2023中国(嘉兴)氢能产业大会,同时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园。
上海则是正在形成“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金山和宝山两个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及临港、嘉定、青浦三个产业集聚高地。
嘉定氢能产业链完善,结合区内汽车产业,定位打造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临港有后发优势,可以试点解决法律法规上碰到的新问题;青浦汇聚了顺丰等多个物流运输总部,有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
安徽省在2022年底出台《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瞄准氢能全产业链,指明其下辖16市要因地制宜发展氢产业。
今年4月,首个氢能环卫示范应用场景在六安落地;8月底,安徽首座“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在合肥长丰下塘镇正式投入运营,其融合供能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江苏是氢能资源大省,吸引了众多优势氢能骨干企业和人才的入驻。虽然目前尚未形成省级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但已经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形成了明显产业集聚效应。
南京、南通、苏州、常熟、张家港等城市已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随着氢能产业的深度发展,长三角地区势必会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错位发展的有序竞争格局。在技术的不断突破中,氢能也会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来源:潮新闻 | 撰稿:李超然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