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不但要剿灭江河湖泊坑塘所有断面的劣五类水,而且要做好巩固、提升的文章。重点抓住“截、清、治、修”四个环节,实现从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治理。为了保证任务落到实处,浙江制定了“无缝对接”推进机制——明确作战计划和战术方案,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实行销号管理、报结制度。还将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强化督查考核。
——摘自《人民日报》( 2017年2月7日 1 版)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曾几何时,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等原因却让之江大地出现了几近无水可用的尴尬现象。
2013年,浙江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以治污水为中心,打出一套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组合拳。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历时六年,从2016年的“消除省控劣五类水质断面”到2017年“彻底消除劣五类水”,再到今年的“美丽河湖建设”,浙江“五水共治”工作踩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一提起江南水乡,首先想到的就是浙江嘉兴。地处浙北的嘉兴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中328.2平方公里是水域,交织着1.38万公里的河道,河网面积占8.3%。可以说,对于嘉兴来说,水是“灵魂”,承载着历史记忆,哺育着城市的血脉。
时间往回倒退七八年,“养猪十万头,满村污水流”还是嘉兴不少乡、镇(街道)面临的状况。水体质量差竟成了水乡的一块“招牌”。
“鱼米之乡无水喝,这是当时嘉兴很流行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当时嘉兴水质之差。”说起当时的水质情况,嘉兴市政府秘书长、治水办主任施晓松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2012年底,全市73个个市控以上断面中,三类以上断面占比为0%,而劣五类占比61.2%,水质属于重度污染。
“养猪那会儿,虽然钱赚到手了,但生活质量却很低。”南湖区竹林书记陈云华回忆说,六七年前,家家户户几乎都养猪,村里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村旁小河的水连洗衣服都嫌脏,甚至经过的人都不敢多做停留。
“以前长辈叫我们回村看看,我总是找几个借口搪塞一下,可实际上是被‘猪’给吓怕了。再看今天,山青了,水绿了,还照样把钱给赚了。生活品质和收入都没耽误。”回忆起当时村里的面貌,村民陆燕芳依然有些后怕。
陈云华和陆芳艳对竹林的形容并不夸张。因养猪而致富的新丰镇生猪饲养量最一度多达50多万头。钱虽然赚到了,但在富裕的同时,村民也在直接感受着养殖污染的不能承受之重。
2013年,新丰镇痛定思痛,开始了涅槃之路。2013年到2016间年,竹林村完成了生猪存栏量从10万头到清零的巨大转变。到2016年年底,整个新丰镇累计拆除猪舍216.35万平方米,河道出境断面水质监测已由劣Ⅴ类变为Ⅳ类,仁康塘、伍子塘、西青龙港等主要河道更是保持在Ⅲ类水平。
一汪秀水是嘉兴的名片。水,自然成了嘉兴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课题。围绕水清起来,嘉兴实施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生猪存栏量从273.1万头减少到18万头,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水生态环境已经实现了历史性好转,全市73个市控以上断面中,四类及以上水占比从2012年底的19.4%上升为90.4%,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从不合格转为连续4年保持优秀。
浙江预计完成河道综合治理5000公里,建成美丽河湖500条(个),努力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水环境。
“在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的基础上,我们还坚决关停并转‘低小散’产业,从源头抓起,从根子上消除污染源;以治脏、治乱、治旧、治违等为重点,在全省率先提出工业污水入网不留空白,全市8847家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污水入网,去年底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城乡全覆盖。”在施晓松看来,通过这几年的五水共治,嘉兴的水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嘉兴“五水共治”取得的成效,只是浙江的一个缩影。
在“水晶之都”金华浦江,原来有2.2万余家水晶加工作坊,全县85%以上的水体被污染。如今,浦江县依法取缔了1.84万余家水晶加工户,726家水晶个体户实现“个转企”,使得浦阳江地表水断面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现在的Ⅲ类;同样壮士断腕的还有“中国轻纺之都”绍兴,2013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07家、化工企业102家,并同步开展开展工业园区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把全市82个工业园区列入整治对象,重点对园区内公用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企业内部污水管网设施、排污口、“低小散”企业、园区与企业环境卫生等八个方面进行集中攻坚整治;宁波北仑因临港工业和外来人口涌入带来了大量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针对区域企业规模大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北仑实施水岸同治,并邀请了专业治水公司同步治理水系污染,最终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雨水全部截污纳管。百姓们直呼:小时候游过泳的河又回来了……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一段时期内,对金山银山的渴求损害了绿水青山。在一些地方,曾经清澈见底的溪流却成了黑河、臭河、垃圾河。“五水共治”行动正弥补浙江的这一块短板,其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221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2.8%,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下一步,浙江还将在河湖生态修复上做文章,全面实施“百河综治”,预计完成河道综合治理5000公里,建成美丽河湖500条(个),努力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水环境。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郭扬 | 责编:徐立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